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2-05
    特约评述
    DNA金属化及其应用
    邵从英1,邓兆祥2
    化工进展. 2011, 30(2):  243. 
    摘要 ( 26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DNA自身的导电性尚存在争议,研究人员试图通过金属化途径来提高DNA双螺旋结构的导电性,从而使其能够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静电吸附、无电沉积、DNA自组装、金属蒸镀等常用的DNA金属化方法,介绍了这些金属化DNA结构在纳米电子学、催化、传感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DNA金属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揭示了其广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前景。

    化工过程与装备
    FT合成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侯朝鹏,夏国富,李明丰,聂 红,李大东
    化工进展. 2011, 30(2):  251. 
    摘要 ( 2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费托(FT)合成反应是强放热反应,为了有效移热,反应器的研制开发是这一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FT合成工业化主流反应器的发展和使用状况,同时对近几年新近出现的几种新型FT合成反应器,如微通道反应器、径向反应器、新型流化床反应器、带扩径段的浆态床反应器和环流浆态床反应器进行了分类和介绍。通过对这些介绍,对反应器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吸附储层中CO2封存与强化采气研究展望
    欧成华,曾悠悠
    化工进展. 2011, 30(2):  258. 
    摘要 ( 20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吸附储层中CO2封存与强化采气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煤层气/页岩气等吸附储层的典型特点,论述了CO2CH4及其与煤岩/页岩体间的相互作用特征,探讨了吸附储层中封存CO2的前景与优势、CO2封存与强化CH4解吸动力学过程的模拟思路、CO2地下封存的评价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国内外吸收压缩式热泵研究进展
    邱泽正1,2,3,龚宇烈1,2,马伟斌1,2,卜宪标1,2
    化工进展. 2011, 30(2):  264. 
    摘要 ( 2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回顾了近十多年来有关吸收压缩式热泵的研究发展及主要研究成果,介绍了4种常见的系统模型以及国内外学者在系统工质选取上的倾向。吸收压缩式热泵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热泵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热泵系统,CAHP系统有着更大的供热温度范围和更高的能效比;同时由于优良的热力学性能,NH3-H2O在吸收压缩式热泵系统中被广泛使用。最后从系统和工质角度分析了吸收压缩式热泵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内混式扇形空气雾化喷嘴参数研究
    蒋 斌1,3,王子云2,付祥钊3,王 勇3
    化工进展. 2011, 30(2):  269. 
    摘要 ( 2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Eulerian-Lagrangian耦合模型,对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索特尔平均直径随气液质量流量比的增加,先逐渐减小,达到极小值后,又逐渐增大,SMD的极小值约为39.5 μm气液质量流量比为23%时,距离喷嘴出口20 mm液滴基本被气流束缚在扇形平面方向上±20 mm的范围内,液滴浓度和速度分布呈双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扇形喷雾区域的边缘处(Y=15 mmY=15 mm);绝大部分液滴粒径1550 μm,峰值约为25 μm,索特尔平均直径为45.2 μm

    多管程离散型膜反应器
    江云波,李小霞,张克铮
    化工进展. 2011, 30(2):  275. 
    摘要 ( 2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单管程膜反应器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业放大应用较困难,因此将多管程离散型膜反应器在单管程膜反应器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结构上吸取了列管式换热器结构紧凑的优点,操作上借鉴了板式塔多级分离的特点,可以在同一设备内完成多次的反应和分离,使反应和分离更好地耦合,从而弥补了单管程膜反应器的不足。本研究以仲丁醇脱氢为反应体系,150225 温度范围内进行试验,最终混合物中甲乙酮摩尔分数高达94%,结果表明反应器结构合理可行

    石脑油的组成预测方法
    张利军1,2,张永刚2,王国清2,杨元一1
    化工进展. 2011, 30(2):  278. 
    摘要 ( 18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通过工业常用的物性参数对石脑油组成进行预测的方法,根据石脑油组成中相应的化学反应性能选取了32个真实组分来代表石脑油的组成,通过已知的工业常用的相对密度、氢含量、PONA值以及ASTM蒸馏曲线建立方程组,对该方程组求解得到石脑油的组成。计算得到的组成分布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石脑油裂解反应模型。

    能源加工与技术
    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糖化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李 江,谢天文,刘晓风
    化工进展. 2011, 30(2):  284. 
    摘要 ( 2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用于生产木质纤维素燃料乙醇的工艺主要有4种:分步糖化和发酵(SHF)、同时糖化和发酵(SSF)、同时糖化和共发酵(SSCF)以及联合生物加工(CBP)。本文综述了以上4种工艺的优缺点及其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具有应用前景的SSCFCBP,指出它们的研究重点都在于通过基因工程构建适合的高产菌株。同时,提出了木质纤维降解微生物的筛选还应重视对瘤胃、白蚁肠道等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生物乙醇工业化的实现还需重视相关高附加值产品的共生产。

    车载二甲醚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
    马 忠,蒋淇忠,马紫峰
    化工进展. 2011, 30(2):  292. 
    摘要 ( 19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甲醚是一种清洁燃料,有望取代传统汽车燃料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研究表明,在发动机中添加一定量氢气可有效提高二甲醚的燃烧性能,车载二甲醚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总结和评述了二甲醚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二甲醚重整制氢的方法以及重整催化剂等,并简要分析了各种二甲醚重整方法应用于车载重整器的可能性,指出催化剂的新型制备方法与等离子体重整技术是今后二甲醚车载制氢的主要方向。

    特征化学反应增强的吸附法燃油深度脱硫
    王瑞聪1,付 轶2,周 理2
    化工进展. 2011, 30(2):  298. 
    摘要 ( 19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的商品燃油虽已经过加氢脱硫处理,但汽油的总硫含量仍有数百mg/L,柴油更高达10002000 mg/L,使车辆尾气成为我国城区空气的主要污染源。鉴于加氢精制后残存的硫化物以噻吩及其衍生物为主,本文采用介孔中发生的在强酸催化下与甲醛的缩合反应作为增强吸附的机理,使噻吩类硫化物得以脱除。与氧化/吸附法配合,可使市售燃油的总硫含量降到15 mg/L以下。

    工业催化
    催化氧化脱硫分子筛催化剂研究进展
    宋 华,穆金城
    化工进展. 2011, 30(2):  303. 
    摘要 ( 19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催化氧化脱硫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S分子筛催化剂、SBA分子筛催化剂、HMS分子筛催化剂、MCM分子筛催化剂、ZSM-5分子筛催化剂和磷酸铝分子筛催化剂上油品的氧化脱硫方法,其中SBAHMSMCM和磷酸铝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对大分子的硫化物脱除率较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今后分子筛催化氧化脱硫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是进一步开发通用性好的大孔径分子筛,研究脱硫机理和降低成本。

    VPO复合物催化环己烷亚硝化一步合成ε-己内酰胺
    戚行时1,毛丽秋1,尹笃林1,游奎一2,罗和安2
    化工进展. 2011, 30(2):  314. 
    摘要 ( 27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还原-浸渍法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过渡金属掺杂的还原型M1-M2VPOM2=AlMgTi)复合催化剂,应用于环己烷液相亚硝化一步合成ε-己内酰胺的反应。结果表明,己内酰胺可以通过催化环己烷亚硝化一步直接获得。在这些复合催化剂中,还原-浸渍型的Mn-AlVPO催化剂具有较佳的催化性能:环己烷的转化率为17.1%,目标产物己内酰胺的选择性高达75.6%。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溶胶-凝胶法制备镍基CO选择性甲烷化催化剂
    单 译,郭瓦力,孙业涛,宋 焱,吕海丽
    化工进展. 2011, 30(2):  318. 
    摘要 ( 2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镍基催化剂的工艺,考察了NiO的担载量、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在氢气纯化中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SEM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一定条件下,CO可以降至0H2CO选择性大于99%,完全可以满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对氢源的要求。

    树枝状桥联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表征与性能
    王 俊,张 鹏,李翠勤,李 杰
    化工进展. 2011, 30(2):  322. 
    摘要 ( 2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代聚酰胺-胺(PAMAM)与水杨醛为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合成一类新型树枝状水杨醛亚胺配体,并进一步与铜、锌、镍络合得到3种树枝状桥联过渡金属催化剂;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手段对树枝状配体及树枝状桥联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对分解双氧水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树枝状配体及树枝状桥联催化剂的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且3种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材料科学与技术
    水热法制备TiO2一维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李雪飞,矫庆泽,赵 芸,黎汉生
    化工进展. 2011, 30(2):  322. 
    摘要 ( 2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iO2一维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和传感器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水热法制备TiO2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产率高等优点。本文综述了水热法制备TiO2一维纳米材料过程中原料、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酸洗过程等反应条件对其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及热稳定性,以期为实现TiO2一维纳米材料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可控及应用提供借鉴。

    工业催化
    一种硼氢化钠水解制氢的技术路线
    方朝君1,2,闫常峰1,2,郭常青1
    化工进展. 2011, 30(2):  327. 
    摘要 ( 30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硼氢化钠催化水解制氢是一项实用、环保、可行的制氢技术。直接应用固态的硼氢化钠或与催化剂的混合物制氢比使用其溶液制氢更便捷、安全。本文设计了小型制氢反应器,使用NaBH4和乙酸钴粉末的混合物作初始反应物。研究了初始反应温度、供水速率和NaBH4与乙酸钴的混合比对产氢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区外围使用冷却水时,可将反应温度波动控制在68 ,这有利于降低氢气流速的峰值和保持相对稳定的氢气流。当催化剂的混合量大于4%时,氢气的转化率可达95%以上。

    材料科学与技术
    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纳米磁性氧化铁的研究进展
    王丽萍,唐韶坤
    化工进展. 2011, 30(2):  339. 
    摘要 ( 17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临界流体以其低黏度、高密度、优异的传递性质等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磁性氧化铁微粒在磁性液体、生物医学、催化、电子等许多领域极具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包括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超临界反溶剂法、超临界干燥法和超临界水热合成法等用于纳米磁性氧化铁制备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重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DMAEMA系列智能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廖列文,龚 涛,周 静,周新华,崔英德
    化工进展. 2011, 30(2):  345. 
    摘要 ( 2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能水凝胶对于环境微小的物理化学刺激,如温度、pH 值、离子强度、电场、磁场、光、压力等能够通过感知和自身作功来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结构中,既含有叔胺基又含有可聚合的双键,在酸性介质中可以被质子化,因而其均聚物或共聚物具有一定的pH值敏感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温敏性,有望在药物控释、组织培养、能量转换装置、人工肌肉、化学阀和仿生驱动器等领域得到新的应用。本文从pH值敏感性、温度敏感性、电场敏感性方面对近年来已见报道的DMAEMA系列敏感水凝胶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同时,对DMAEMA系列智能水凝胶的响应性因素以及其在医药控释方面的应用作了相应的介绍。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栾崇林1,李铭杰1,2,李仲谨2,苏秀霞2,蒋晓华1
    化工进展. 2011, 30(2):  359. 
    摘要 ( 25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在环境监测、药物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中功能单体的选择、敏感膜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分析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聚1,5-萘二胺膜修饰电极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章家立,杨石美,王 浩
    化工进展. 2011, 30(2):  359. 
    摘要 ( 18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萘二胺作为导电聚合物的一种,其性能在某些方面要优于传统的导电聚合物,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了循环伏安法制备聚1,5-萘二胺的电化学行为以及电化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聚合物结构。阐述了聚1,5-萘二胺膜修饰电极的化学和生物探测应用。对聚1,5-萘二胺在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共聚芘的合成及功能性研究进展
    黄美荣1,黄绍军2,李新贵1
    化工进展. 2011, 30(2):  365. 
    摘要 ( 1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结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共聚芘的合成及功能性。阐述了共聚芘单元对普通聚合物的光电性能、热稳定性能等的改性作用。指出共聚芘是一种新型多功能聚合物,在电致变色器件、智能窗、电子纸张、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可充电电池以及耐高温材料等领域都将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转矩流变仪表征熔融聚合物的流变性能
    晋 刚,赵新亮,雷玉才
    化工进展. 2011, 30(2):  371. 
    摘要 ( 22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温度校正后的转矩流变模型,研究了结晶与非晶聚合物的流变性能,并将流变结果与毛细管流变仪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非牛顿指数及流动活化能测量方面,转矩流变仪与毛细管流变仪测量结果差异较小;由于黏滞耗散作用,转矩流变仪在进行流变表征时需要进行转矩的温度校正;转子等效半径与几何结构有关,而与物料种类及加工条件无关;转矩流变仪测量的剪切速率范围较窄。

    碳气凝胶改性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性能
    邓 慧,李培金,孟庆函,曹 兵
    化工进展. 2011, 30(2):  376. 
    摘要 ( 2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苯酚-甲醛体系的碳气凝胶对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进行改性,考察了碳气凝胶粒径以及添加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电吸附脱盐过程分析了其脱盐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平均粒径为9.76 nm,比表面积为590 m2/g且质量分数为2%添加量的中孔碳气凝胶改性后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在含水率、保水率、溶胀度以及导电性方面性能优异,并且应用于电吸附脱盐过程效果明显。

    单步种子溶胀法与二步种子溶胀法制备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比较
    左华敏,李 雁,李 璐,解新安,熊明州
    化工进展. 2011, 30(2):  381. 
    摘要 ( 19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苯乙烯乳液为种球、氯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单步种子溶胀法与二步种子溶胀法制备了单分散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微球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微球的吸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二步种子溶胀法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吸附识别性能最佳,平均粒径为8.44 μm,分散系数为14.2%,分离因子为3.39

    葡萄糖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杨 燕,沈一丁,赖小娟,王 磊
    化工进展. 2011, 30(2):  386. 
    摘要 ( 28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预聚体合成法,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葡萄糖(PG)为亲水扩连剂和交联剂制备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利用FTIR对胶膜结构进行表征,证实葡萄糖已引入聚氨酯主链。TG分析得出PG改性后的聚氨酯胶膜热稳定性增强。研究了PG用量对该聚氨酯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G用量的增加,胶膜力学强度得到改善。当PG的用量由0增加至4.68%时,断裂伸长率从529.9%降至276.4%,拉伸强度从10.9 MPa增加至24.2 MPa

    生物化工
    制备条件对壳聚糖/胶原蛋白海绵敷料性能的影响
    张立彦,芮汉明,张 玲
    化工进展. 2011, 30(2):  390. 
    摘要 ( 23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改善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海绵辅料的性能,研究了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胶原蛋白配比、交联剂用量的影响,并得出最佳条件。优化后的制备条件为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5×105 Da、壳聚糖与胶原蛋白质量比为23、戊二醛添加量为1.5%,得到的复合海绵的各项性能都较好。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海绵的孔径大小为100150 μm,排列有序,各项物理性能指标基本符合要求。

    精细化工
    (R)-邻氯扁桃酸的制备技术进展
    钱 晶,徐赛珍,薛亚平,郑裕国,沈寅初
    化工进展. 2011, 30(2):  396. 
    摘要 ( 2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邻氯扁桃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药物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产品,主要用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的合成,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不对称合成法和光学异构体拆分法。本文主要(R)-邻氯扁桃酸的各种制备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比较了不同制备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对手性邻氯扁桃酸的催化合成前景进行了展望。

    溶剂辅助糠醛精制废润滑油
    王利芳,郭大光,任雅琳
    化工进展. 2011, 30(2):  402. 
    摘要 ( 2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用溶剂辅助糠醛精制废润滑油,提高润滑油的收率,同时改善了产品质量。通过筛选得出助溶剂正丁醇的最佳加入量,考察了精制温度和剂油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对产物进行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在糠醛溶剂中加入15 %正丁醇糠醛的正丁醇、精制温度85 和剂油比为21的条件下,得到再生后润滑油基础油为澄清淡黄色,产物收率为88.5%,黏度指数为128,色度1.5,折光率1.4503,凝点19 ,闪点218 ,残炭0.080%。由于收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此工艺在工业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草酸二乙酯
    张 淑 新
    化工进展. 2011, 30(2):  407. 
    摘要 ( 2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4种咪唑基酸性离子液体,用于催化草酸和乙醇酯化反应合成草酸二乙酯。考察了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采用[Mim(CH2)3SO3H]HSO4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10 ,反应时间为90 minn(乙醇)n(草酸)=41。在此条件下离子液体循环使用4次,活性变化不明显,草酸二乙酯收率大于73%。此外,采用溶胶-凝胶法将[Mim(CH2)3SO3H]HSO4离子液体固定到SiO2上,用于催化酯化反应。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固定化后,其酸催化性能有明显提高,草酸二乙酯收率为84.8%,且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柴油降凝剂复配及降凝机理
    曾 葵1,2,韩 生2,吴志桥2,王 鹏3,谭凤芝1
    化工进展. 2011, 30(2):  411. 
    摘要 ( 23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油降凝剂复配是有效提高其在柴油中降凝效果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考察了不同类型柴油降凝剂在0#柴油中的降凝效果,筛选出其中效果较好的降凝剂进行复配,并考察了不同配比对其降凝效果的影响,最终采用低温原位X射线衍射、低温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比研究了柴油降凝剂加入前后对柴油蜡晶的生长规律和低温结晶热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降凝剂KT4与聚乙烯-乙酸乙烯酯类降凝剂AH-BSFH复配起到协同作用,具有更好的降凝效果,其最佳复配比例为11XRD、低温偏光显微镜的分析结果表明,KT4降凝剂主要是通过吸附理论来降凝,AH-BSFH降凝剂主要是通过共晶理论来降凝。DSC分析结果证明,KT4AH-BSFH11复配后使蜡晶的固-液相变能下降得更多,提高了降凝剂与蜡的匹配性,从而起到了协同作用。

    资源与环境工程
    离子液体脱除SO2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建隆,梁昌娟,李红海
    化工进展. 2011, 30(2):  417. 
    摘要 ( 2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子液体(ILs)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烟气脱硫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在脱硫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离子液体(ILs)的特点和用于烟气脱硫的优势,评述了胍类、醇胺类、咪唑类和己内酰胺类等脱硫离子液体的溶解性能、吸收机理以及优缺点。ILs吸收SO2有物理吸收、化学吸收以及二者同时存在的3种机理,与具体所用ILs的种类有关。阐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方法是研究ILs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高温离子液体烟气脱硫技术及其吸收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微氧条件下改性活性炭对羰基硫的吸附性能
    任晓光,李子燕,王学谦,陈 炜,柏杨巍,蒋 明,孙百余
    化工进展. 2011, 30(2):  425. 
    摘要 ( 19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工业4#活性炭(AC4)为载体,制备KOH改性活性炭,对比研究了KOHNa2CO3KI改性活性炭在相同条件下吸附净化羰基硫(COS)的性能,为KOHNa2CO3KI;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吸附净化COS气体的影响;并对空白活性炭、新鲜改性活性炭和吸附后改性活性炭作SEM-EDS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0%KOH是最佳浸渍液,反应温度60 、氧含量1.0%为改性活性炭的最佳反应条件。结合SEM-EDS表征分析表明:改性活性炭孔结构的变化和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使其对COS的吸附净化效果增强。

    A/O1/O2生物膜系统污染物降解特性
    刘国华1,刘 芳2,常 新2,杨 飞2
    化工进展. 2011, 30(2):  432. 
    摘要 ( 2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传统A/O工艺的好氧单元分为两段,在各反应器中设置填料,构建了A/O1/O2生物膜系统,对锦纶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污染物在系统各段的降解情况,并借助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探讨了污染物中官能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O1/O2生物膜系统处理锦纶废水的效果良好,COD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70%85.35%58.85%。当有机负荷从1.644.61 kg/(m3·d) 变化时,A段、O1段和O2段中CODNH4+-NTN的降解变化趋势均不相同。对于COD的去除,A段、O1段和O2段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3.08%29.72%4.16%;对于NH4+-N的去除,O1段和O2段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80%75.99%;对于TN的去除,A段、O1段和O2段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4.97%19.77%4.09%。经A段缺氧、O1段和O2段好氧处理后,废水中酰胺化合物、氨基酸和脂肪族化合物含量减少,出现了无机的NH4+NO3HCO3以及碳水化合物。

    气态膜吸收法脱除水中氨的传质效果
    张秀芝,王 静,张雨山,郭鸿博,王树勋
    化工进展. 2011, 30(2):  438. 
    摘要 ( 2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聚丙烯中空纤维气态膜对氨/水分离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考察膜两侧液体流速、浓度、温度等工艺条件对传质系数和氨脱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态膜-化学吸收法对氨/水有很好分离效果;原料液温度和流速的影响较为显著,传质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提高原料液的流速,膜通量增加,氨的脱除率却下降,压力降升高;氨的初始浓度对膜通量影响较大,膜通量随初始浓度升高而增大;吸收液中反应物浓度相对于透过氨浓度过量时,吸收液的浓度、流速对传质过程影响较小。

    蔗渣热解中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相互作用
    晏群山1,彭云云1,2,武书彬1,3
    化工进展. 2011, 30(2):  442. 
    摘要 ( 2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热重分析和热解气质联用研究了蔗渣纤维素、半纤维素综纤维素3种样品的热解规律,并探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单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单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对于不同热解产物产生不同作用:呋喃-2-甲醛等产物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对左旋葡萄糖和二氧化碳等产物则是先促进后抑制;对乙酸等产物则先抑制后促进。

    应用技术
    酵母废水处理技术分析及生物流化床耦合工艺的应用实践
    曹 臣1,吴海珍2,吴超飞1,韦朝海1,卢 彬3
    化工进展. 2011, 30(2):  449. 
    摘要 ( 2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高浓度、高色度、高硫酸盐及难降解有机物多的酵母废水,介绍了其难降解特性,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酵母废水的处理技术,重点分析了生物处理工艺的特点,并强调高效生物反应器的重要性。尝试将自行研制的新型生物流化床耦合工艺工程应用于两个酵母厂的废水处理,在总HRT低于54 h的操作条件下,当进水COD负荷分别为9.009.53 kg/(m3·d)7.848.67 kg/(m3·d) 时,其COD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9.6%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4%98.3%,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0%98.5%,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实践表明,选用的流化床耦合工艺停留时间较短、有机负荷高及运行成本低,是酵母废水处理的适用技术。

    高铝煤矸石制备超细氧化铝和硅酸钠联产工艺
    滕英跃,张永锋,白 杰,孙俊民,杨利霞
    化工进展. 2011, 30(2):  456. 
    摘要 ( 2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盐酸酸浸法从煤矸石中浸取氧化铝,考察了固液比、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反应时间、煤矸石活化时间及活化温度等因素对氧化铝浸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使氧化铝浸取率达到84%左右;研究不同分散剂对氧化铝颗粒硬团聚的抑制作用,利用SEMXRD对原料及制备的氧化铝进行了表征,表明制备出了高纯度、高分散性的超细氧化铝;同时还研究了氢氧化钠浓度对联产工业液体硅酸钠模数的影响。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