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3-05
    特约评述
    热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的研究进展
    陈家琦,程 易,熊新阳,吴昌宁,金 涌
    化工进展. 2009, 28(3):  361. 
    摘要 ( 18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过程为煤的直接化工利用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清洁的转化途径,有望成为替代传统的电石法乙炔生产工艺的新技术。本文对等离子体煤裂解制乙炔的实验室及工业中试研究进行了评述,综述了该过程在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实验室和工业中试规模实验研究以及产物气急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尚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提出有待深入开展的基础研究方向。
    化工过程与装备
    喷雾冷却技术综述及纳米流体喷雾应用前景
    朱冬生,孙纪远,宋印玺,郑伟业,王正东,涂善东
    化工进展. 2009, 28(3):  368. 
    摘要 ( 2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喷雾冷却技术及纳米流体技术都是解决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喷雾特性、外部特性以及喷雾流体改性三个方面综述了喷雾冷却技术的发展;介绍了纳米流体技术及其优越性,针对喷雾冷却技术与纳米流体技术的可结合性阐述了二者的结合可能带来的有益效果。
    油-水旋流分离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效果分析
    康 勇
    化工进展. 2009, 28(3):  374. 
    摘要 ( 2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水旋流分离器是一种新型的水力旋流设备之一。在石化等行业中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掌握旋流分离器内液体的流动特性对旋流分离器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其流体的分析是分析方法之一。通过CFD对油-水旋流分离器内流态的三维数值模拟,发现这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如所采用的迭代次数就对液分离器的模拟效果有著明显的影响。
    预应力固定管板换热器预变形与应力特性的数值分析
    郭崇志,林 雄
    化工进展. 2009, 28(3):  378. 
    摘要 ( 2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实施预应力换热器技术,对预变形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变形相互约束的构件之间所产生的温差应力与变形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借鉴“分段建模,整体综合”的换热器流体力学与传热的数值模拟新方法,利用CFD得到换热器温度场并作为ANSYS结构分析边界条件,采用预拉伸单元进行预变形量的施加与控制,从而获得了热-结构耦合分析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得很好,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合理和可行的。此外,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均证实,通过合理地施加和控制预变形量,可以有效缓解和协调固定管板换热器在运行中各构件(管板、壳体、管束)之间的变形约束,从而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最终提高换热器的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能源加工与技术
    固体超强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陈 颖,孙 雪,李金莲,邹万礼,李 佳,张亚文
    化工进展. 2009, 28(3):  383. 
    摘要 ( 17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种类及特点,对其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进展加以介绍;分析比较各类固体超强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优缺点,总结出载体的改性方法,包括引入稀土元素、纳米材料和磁性材料等;展望了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发展方向。
    工业催化
    甲醇直接脱氢制甲醛催化剂研究进展
    王保伟,郭媛媛,张 旭,许根慧
    化工进展. 2009, 28(3):  390. 
    摘要 ( 17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要叙述了甲醇直接脱氢制甲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甲醇脱氢反应所用3类催化剂:金属及其氧化物、碱金属盐和分子筛催化剂。讨论了各类催化剂对甲醇直接脱氢制甲醛的选择性及转化率的影响,并从催化剂的活性、寿命和经济性等方面分析了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TiO2光催化脱H2S的应用
    陈 颖,汪大海,李金莲,于守柱,嵇境鹏,刘佳刚
    化工进展. 2009, 28(3):  395. 
    摘要 ( 18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及掺杂改性TiO2,其中掺杂了过渡金属(Fe、Ni、Cu、Zn),稀土金属(La、Ce),贵金属(Ag)及非金属(N),应用提拉法在载玻片上镀膜,进行光催化脱H2S实验。考察TiO2光催化脱H2S率。实验从不同离子、掺杂浓度、光照时间等因素考察TiO2光催化脱H2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Fe,Ni,Cu,Zn,La,Ce,Ag及N的TiO2光催化脱H2S最佳掺杂量分别为0.7%,5.0%,4.0%,1.0%,3.0%,2.0%,1.0%和300%(均为TiO2摩尔分数),其中0.7%Fe-TiO2,脱H2S率达97%。
    新型重质馏分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制
    刘文勇,田 然,陈世安,赵文辉,刘彦峰,吴显军
    化工进展. 2009, 28(3):  401. 
    摘要 ( 16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不同助剂及助剂加入量对重质馏分油加氢精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独特方式添加的助剂,起到了调变载体表面性质,特别是表面酸性的作用,催化剂同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分布集中和酸性适中等特点。当助剂质量分数为3%左右时,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佳值。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达到相同产品质量下,研制剂的反应温度比参比剂低4 ℃,1500 h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
    金属卟啉配合物在催化空气氧化环己烷反应中的应用
    谢 娟,魏 雨,李艳廷,赵新强,王延吉
    化工进展. 2009, 28(3):  406. 
    摘要 ( 17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苯基卟啉和乙酸盐为原料,合成了4种简单过渡金属配合物,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获得了同周期过渡金属卟啉配合物吸收光谱的重要信息。研究表明,通过紫外-可见及红外光谱对过渡金属卟啉配合物中心离子的价态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初步判断是可行的。以空气氧化环己烷制备环己醇和环己酮为探针反应,在不加入任何溶剂或助催化剂的条件下考察了金属卟啉用量、反应温度、压力、时间等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锰卟啉催化活性最好,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环己烷转化率最高可达15.37%,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总选择性约为93.94%。
    材料科学与技术
    微波辐射在壳聚糖化学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谯志勇,李明春,辛梅华,高 伟
    化工进展. 2009, 28(3):  412. 
    摘要 ( 18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波辐射反应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有机合成制备方法,以其操作方便、低能耗、高产率和产品易纯化等特点而得到迅速发展。简要阐述了微波促进有机反应的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微波辐射技术在壳聚糖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超支化聚氨酯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吴 彬,罗运军,张政委
    化工进展. 2009, 28(3):  418. 
    摘要 ( 1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了高分子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对超支化高分子的研究已经从合成及对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发展到分子理论研究、各种功能化以及应用方面的初步探索。本文详尽分析了超支化聚氨酯的不同合成方法,并指出了超支化聚氨酯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的合成和应用进展
    张建安,刘 杰,吴明元,吴庆云,杨建军
    化工进展. 2009, 28(3):  424. 
    摘要 ( 22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的合成方法和环境响应性能,重点论述了PNIPAM微凝胶作为先进功能材料的最新进展。作为“智能”材料,PNIPAM微凝胶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论述了PNIPAM微凝胶在作为微反应器模板合成纳米粒子、光学材料以及药物的定向释放和控制释放载体中的应用。
    阻抗蛋白质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刘荷英,何淑漫,陈楚敏,周 健
    化工进展. 2009, 28(3):  429. 
    摘要 ( 1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白质是两亲大分子,对材料表面具有亲和性,易被吸附并污染材料。阻抗蛋白质吸附的无污染表面在生物医药、船体涂层、生物芯片等领域具有广泛重要的应用。本文对聚合物材料表面阻抗蛋白质吸附的机理进行了归纳,介绍了阻抗蛋白质吸附的材料制备及表面修饰的相关研究进展。
    硫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吸附特性分析
    韩建光,姚 伟,李国良,高志贤
    化工进展. 2009, 28(3):  437. 
    摘要 ( 18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致孔剂,合成以硫丹为模板的印迹聚合物微球。首先利用紫外光谱方法研究了模板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情况,采用平衡吸附试验对印迹聚合物吸附效率进行了表征,与化学组成相同的空白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吸附效率,按最佳合成条件得到的印迹聚合物最大表观吸附量达42.56 mmol/g。
    新型胶原基pH敏感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李凤娟,林 炜,程庆甦,穆畅道
    化工进展. 2009, 28(3):  441. 
    摘要 ( 18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紫外光辐照下,以H2O2为引发剂,采用接枝共聚法制备胶原/聚乙烯吡咯烷酮/丙烯酰胺(Collagen/PVP/AM)pH敏感水凝胶。考察了原料配比和干燥方法对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其pH敏感性及pH溶胀-退胀特性。制备的水凝胶具有较快的溶胀速率,在5 min时的吸水率可达94%左右。所制备的水凝胶有明显的pH敏感性且pH溶胀-退胀的可逆性良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结果表明,在保持胶原三股螺旋结构的同时,材料间发生了化学交联,材料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从而扩大了材料的应用范围。
    紫外光固化块体PMMA/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毕于铁,任洪波,张 林,王 鲜
    化工进展. 2009, 28(3):  445. 
    摘要 ( 20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正硅酸乙酯(TEO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紫外光固化技术制备块体PMMA/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差热分析(DSC)研究了杂化材料的微观特性和热性能,研究表明该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溶胶粒径在100 nm左右,分散良好;杂化材料中有机相和无机相是以共价键的形式相互连接的,没有出现有机相和无机相的相分离现象,并且两相之间形成了互穿的网络结构。
    锂离子电池用增强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胡拥军,陈白珍,陈 亚
    化工进展. 2009, 28(3):  449. 
    摘要 ( 1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相转移法制备无纺布增强型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合物电解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循环伏安对所制聚合物膜性能进行表征,用充放电实验和交流阻抗测试聚合物电池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无纺布增强后的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稳定窗口超过5.0 V,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2.3 mS/cm,机械强度大幅度提高,以此制备的聚合物电池阻抗降低,充放电时界面阻抗稳定,循环性能得以提高。
    二氧化钛介孔材料的制备
    黄 靓,李 俊,王 军
    化工进展. 2009, 28(3):  453. 
    摘要 ( 20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溶胶-凝胶过程,以十六烷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合成了TiO2以及V/Ce/F-TiO2 介孔材料。利用XRD、N2吸附、TEM、TG-DTA和UV-Vis DRS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晶相组成、晶粒尺寸、介孔结构、热稳定性及吸光性能。通过系统研究表明,延长凝胶时间和优化陈化工艺可以得到TiO2介孔材料。TiO2和V/Ce/F/TiO2的平均孔径为3.1~5.1 nm,最大比表面积可达189 m2/g。焙烧温度大于450 ℃脱除模板剂时可引起孔道的塌陷,而掺杂V/Ce/F后可稳定材料的介孔结构。相对于纯TiO2光催化剂,掺杂V/F的TiO2吸光带边红移至可见光区。
    煤系高岭土水热合成介孔材料
    吴其胜,黎水平,苏沙沙
    化工进展. 2009, 28(3):  458. 
    摘要 ( 22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煤系高岭土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r)为模板剂,水热合成得到介孔材料。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介孔材料骨架上具有Si—O、Si—OH和Si—O—Si等介孔材料特征结构,材料BET比表面积为1070 m2/g,孔径分布在3.82 nm处出现峰值。
    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的合成及其功能
    周 桓,张秋禹,金 凤
    化工进展. 2009, 28(3):  462. 
    摘要 ( 18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悬浮聚合,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和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合成不同交联度的新型固定化酶载体。利用压汞仪分析测定了载体的孔结构(平均孔径14.1 nm、比表面积达到112.286 m2/g),研究了该新型载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胀行为。通过对载体的功能化研究,发现载体分子链上的环氧基易于与胺基发生反应,并讨论了胺化树脂弱碱交换量,其在异丙醇中达到7.72 mmol/g。最后通过与木瓜蛋白酶的固定化反应表明以多乙烯多胺为胺化剂制得的酶载体活性最高,测得为2144 U/g。
    生物化工
    聚羟基烷酸酯的研究进展
    田频源,米 钰,尚龙安,范代娣
    化工进展. 2009, 28(3):  468. 
    摘要 ( 20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发酵合成的聚羟基烷酸酯(PHAs)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之一,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有关PHAs的生物合成、分离纯化、性能改进、生产与应用现状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这一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热点和动向。
    化学生物组合法合成米格列醇及其表征
    王端好,孙 蓓,赵彭花,薛小波,张小里
    化工进展. 2009, 28(3):  477. 
    摘要 ( 24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葡萄糖和乙醇胺为原料,催化加氢生成N-羟乙基葡糖胺,葡萄糖转化率为89%。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ouv2007的静息细胞在通气下氧化N-羟乙基葡糖胺脱氢生成米格列醇的前体物质6-脱氧-6-羟乙基氨基-α-L-呋喃山梨糖,再催化加氢生成米格列醇,对从N-羟乙基葡糖胺生成米格列醇的底物转化率为77.3%。采用熔程测定、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对N-羟乙基葡糖胺和米格列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物分别被鉴定为N-羟乙基葡糖胺和米格列醇。
    NaCl盐析法从猪血粉水解液中提取L-亮氨酸
    翁连进,韩媛媛,郭
    化工进展. 2009, 28(3):  481. 
    摘要 ( 1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aCl为盐析剂从猪血粉水解液中盐析沉淀L-亮氨酸,确定了盐析沉淀所需的时间,考察了温度、pH值、NaCl加入量等因素对L-亮氨酸盐析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析剂NaCl在原料液全溶解后搅拌半小时盐析沉淀率基本上达到最大值;低温对于盐析沉淀是有利的,工业生产中可在室温下或低温下进行;在溶液的pH值约为2时,NaCl存在下L-亮氨酸以二亮氨酸盐酸盐形式析出,沉淀率达到最大;溶液中氯化钠浓度越高盐析沉淀率越高,工业生产上可按0.35 g/mL的比例加入NaCl。室温下控制猪血粉水解液的pH值为2,按0.35 g/mL原料液的比例加入NaCl盐析出二亮氨酸盐酸盐,经精制得L-亮氨酸产品,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质量标准,L-亮氨酸的平均提取率为82.36%。

    精细化工
    铝颜料表面防腐研究进展
    高爱环,皮丕辉,文秀芳,程 江,杨卓如
    化工进展. 2009, 28(3):  485. 
    摘要 ( 19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铝颜料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效应颜料,在涂料、油墨、塑料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增强其耐候性、耐酸碱性以及与树脂间的相容性,在应用前必须对铝颜料进行表面防腐处理。综述了近年来铝颜料表面防腐处理方法,主要有吸附腐蚀抑制剂法和包覆膜法。归纳了腐蚀抑制剂法使用的试剂种类,并分析了防腐试剂的作用原理;介绍了无机钝化、高聚物吸附包覆和表面聚合包覆等3种包覆膜法的机理与工艺。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发酵法乳酸精制技术研究进展
    李卫星,邢卫红
    化工进展. 2009, 28(3):  491. 
    摘要 ( 19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发酵法乳酸生产工艺和乳酸发酵液特性,综述了近十年来乳酸精制的主要方法(结晶法、萃取法、酯化水解法、分子蒸馏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的最新进展,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述,并对发酵法乳酸精制前景进行了展望。
    分子蒸馏技术浓缩合成维生素E
    林 涛,王 宇,梁晓光,许松林
    化工进展. 2009, 28(3):  496. 
    摘要 ( 1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分子蒸馏浓缩合成维生素E进行了研究,在刮膜器转速200 r/min、操作压力0.1 Pa、蒸馏温度158 ℃、进料速率110 mL/h下,经分子蒸馏处理后的合成维生素E纯度可达到98%以上;同时研究了主要的操作参数对产品纯度的影响;另外,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在一定范围内准确度较高的馏出物轻组分浓度预测式。
    硫酸铵改性粉煤灰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
    刘贤响,杨 柱,袁治冶,尹笃林,王季惠
    化工进展. 2009, 28(3):  499. 
    摘要 ( 25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粉煤灰(F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固体酸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能。研究了催化剂在环己酮与乙二醇的缩合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系统考察了带水剂种类、带水剂用量、酮醇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缩酮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n(环己酮)∶n(乙二醇)=1∶1.4、催化剂用量为环己酮质量的2%、带水剂环己烷用量10.0 mL、反应时间2 h,缩酮产率可达99.6%。该催化剂活性较高,可重复使用。
    资源与环境工程
    分子筛类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研究进展
    荆国华,李俊华,杨 栋,郝吉明
    化工进展. 2009, 28(3):  504. 
    摘要 ( 19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性催化还原NOx是处理工业废气和稀燃汽车尾气NOx的有效方法。由于还原剂甲烷廉价易得,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简称CH4-SCR)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分子筛类催化剂因催化活性高而得到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CH4-SCR脱除NOx体系中不同金属负载的分子筛催化剂及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Co系、Pd系、In系等分子筛催化剂在催化性能、反应机理及掺杂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分子筛类催化剂用于CH4-SCR的研究方向。
    微生物固定法降解含油污水的研究进展
    包木太,巩元娇
    化工进展. 2009, 28(3):  511. 
    摘要 ( 1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固定化技术在废水生物治理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吸附法和包埋法这两种固定化方法载体的选择和制备方法,探讨了固定化技术对微生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综述了固定化技术在修复石油污染方面的应用,总结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强化菌株NERC0401去除水体中的甲基叔丁基醚
    纪志永,李鑫钢,姜 斌,苏晓叶
    化工进展. 2009, 28(3):  518. 
    摘要 ( 19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强化菌株NERC0401对污染水体中难降解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去除,采用间歇方法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包埋固定化小球粒径、添加物以及共存有机物对包埋固定化菌株NERC0401去除MTB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浓度均为2%以及包埋小球粒径约为1.50 mm的条件下,固定化菌株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对MTBE的生物去除率在55%以上,优于游离态菌株;当添加0.5%的活性炭后,其去除效果可得到提升;质量浓度约200 mg/L的乙醇的存在也会对生物去除MTBE产生一定的强化作用。
    复合还原剂还原分解磷石膏的影响因素
    方祖国,宁 平,杨月红,马丽萍,张 伟,张慧娜
    化工进展. 2009, 28(3):  522. 
    摘要 ( 2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硫煤与煤矸石制备成复合还原剂还原分解磷石膏,研究了还原剂配方及粒度、C/S值(物料中C与S的摩尔比值)、反应温度对炉气二氧化硫浓度、磷石膏CaSO4分解率和脱硫率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浓度可达16.02%,磷石膏中CaSO4分解率大于95%,磷石膏脱硫率大于90%,能为制酸提供合格的原料气和为制水泥提供合格的原料。
    应用技术
    气流床粉煤气化技术在直接还原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彭宇慧,代正华,龚 欣,王亦飞,于广锁,刘海峰
    化工进展. 2009, 28(3):  528. 
    摘要 ( 2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流床粉煤气化技术与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直接还原铁(DRI)生产的工艺流程。应用Aspen Plus对粉煤气化及合成气处理的工艺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适合于希尔萨工艺(HYL-Ⅲ)的还原气,然后利用该部分还原气进行DRI的生产。通过对系统物料与能量的衡算,获得了本流程的主要原料消耗为:煤耗约为384 kg/tDRI,氧耗约为251 m3/tDRI;综合能耗约为10.18 GJ/tDRI。与文献报道的煤制气直接还原炼铁工艺进行对比,本流程的综合能耗与文献中的指标相当。
    海上油田注水纳滤软化中试研究
    尚言武,成怀刚,王 铎,高学理,高从堦
    化工进展. 2009, 28(3):  534. 
    摘要 ( 16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海上油田回注驱油工艺中的海水软化问题,以胶州湾某海域海水为例,采用超滤-纳滤技术进行了中试规模的海水软化研究。考察了操作压力对两种型号(NF-A、NF-B)纳滤膜软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回收率为70%时的水质情况及其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并对NF-A型纳滤膜进行了长期运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NF-A型纳滤膜软化水能够与某海上油田地层水配伍,超滤-纳滤集成膜技术能长期、稳定地为海上油田提供软化水。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