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氟代磺酰)亚胺及其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在锂二次电池、离子液体、催化剂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比较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从分子结构上分析了该类化合物某些碱金属盐含有结合水的原因,并归纳了目前合成无水型碱金属盐的方法;综述了它们作为锂二次电池的电解质使用时的各项性能;最后介绍了它们的应用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及方向。
综述了PC-SAFT状态方程在计算共聚物性质以及共聚物-溶剂相平衡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用PC-SAFT状态方程计算的几种共聚物体系的相平衡以及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情况。结果表明PC-SAFT状态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二元共聚物-溶剂体系的相平衡。此外,对于由极性和非极性重复单元构成的共聚物,需要用相互作用参数来校正不同类型重复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吸附模型一直是吸附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单组分和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的研究进展。从亚临界和超临界两个方面阐述了单组分的气固吸附模型,归纳了亚临界下经典吸附模型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分子模拟、吸附势理论和格子模型在气体超临界吸附中的应用。对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气固吸附模型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超临界抗溶剂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超细微粒制备技术,在药物、超导、颜料、炸药和聚合物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超临界抗溶剂过程和该技术在单组分和多组分无机氧化物纳米粒子制备上的应用,并对超临界抗溶剂微粒成形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微粒的成形机理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总结。最后对超临界抗溶剂微粒化技术的发展做了进一步展望。
1,3-丙二醇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中间体,主要用于合成新型聚酯PTT。从发酵液中分离回收产物是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关键和难点之一,本文对1,3-丙二醇的分离方法及技术研究进展作了概述,较详细地比较了蒸发精馏、溶剂萃取、反应萃取、分子筛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分离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工业前景。
针对目前管壳式换热器中微小流路建模和分析的缺失,采用“分段建模,整体综合”的模拟方法成功地开发了小间隙流路A和E的建模技术,建立了既包含主体流路(B、C),也包含微小泄漏流道(A、E)的全流路管壳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模型,得到了与实际换热器相适应的几何模型。通过应用CFD软件Fluent进行分段模型的流动与传热研究,对各流道在折流空间中对传热和流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采用整体综合技术,将数值模拟获得的局部流动与传热数据综合整理得到了换热器传热和阻力系数的整体法关联式。并将模拟结果与几种著名的壳程计算方法(Donohue、Kern和Bell-Delaware,流路分析)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数值模拟与Bell-Delaware法和流路分析法的结果吻合良好,最大偏差小于20%。
根据Dean旋流原理,采用螺旋形中空纤维超滤膜制备乳化柴油,考察了螺旋形膜组件的螺距和螺径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研究了Dean旋流效应对强化膜面剪切力、提高乳液品质、降低膜面污染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螺径和螺距减小时,膜面剪切力增大,膜内的Dean旋流程度加剧,乳液液滴直径减小,但过小的螺径使液滴分散系数增加,不利于制备性能优异的乳液;同时,螺径和螺距的减小可以提高膜通量保留率,有效抑制膜面污染层的形成;与直形膜相比,螺旋形膜可显著降低乳化剂用量,其通量保留率达到直形膜的3.5倍。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脱硫用铁基吸附剂的主要活性组分Fe2O3,并对其进行还原处理,制备了不同价态的含铁组分Fe3O4和Fe。使用固定床反应装置分别考察了三者在400~500 ℃范围内、COS / N2和H2 / COS / N2两种气氛下对COS的吸附和催化转化的行为。结果表明:在COS / N2气氛下,三者对COS均有吸附,其吸附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异,不同温度下三者对COS吸附的硫容顺序为:Fe2O3>Fe3O4>Fe(400℃和450℃);Fe3O4> Fe2O3>Fe(500℃)。在H2 /COS / N2 /气氛下,COS的氢解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各活性组分的硫化产物对COS的氢解反应都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这对于抑制H2S向COS转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磁力搅拌下,在1.75AlCl3/Et3NHCl离子液体中不锈钢电极片上利用恒电流法电沉积制备金属铝。研究发现,AlCl3/Et3NHCl离子液体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lnμ与T-1 符合线性关系;AlCl3/Et3NHCl离子液体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符合Arrhenius公式。磁力搅拌下恒电流法电沉积铝实验结果表明,转速低于700 r/min时电流效率和沉积速率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升高,沉积物表面形貌逐渐平整致密,颗粒细化。温度70 ℃、电流密度22 mA/cm2、转速700 r/min、电沉积90 min下,沉积铝的表面形貌相对比较平整致密,电流效率达到78%,沉积铝的纯度(质量分数)达到97%。
考察了7种大孔树脂对竹叶总黄酮的吸附及解吸特性,发现AB-8大孔树脂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和良好的脱附性能,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AB-8大孔树脂对竹叶总黄酮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可较好地描述竹叶总黄酮在AB-8树脂上的吸附平衡;吸附自由能变?G<0,熵变?S>0,吸附为自发的熵增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分离。焓变?H为13.45 kJ/mol,在氢键键能范围内;吸附竹叶总黄酮前后树脂的红外谱图也表明,AB-8树脂对竹叶总黄酮分子的吸附是以氢键形式发生的物理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外的液膜扩散是决定吸附速率的主要步骤。
物质浓度是对化工过程进行研究和建模的关键因素,对物质浓度进行准确的在线测量是过程研究后续工作(在线监测、动态优化等)的基础之一。本文利用在线红外测量仪,采用部分最小二乘法建立红外吸收光谱和反应体系浓度的关系模型,通过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反应过程实例验证,说明该模型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可用于浓度的在线测量。
通过对4种不同比表面积S型金属丝网波纹填料进行冷模实验,研究分析了S型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并把其性能与同比表面积的金属丝网波纹填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S型填料具有较小的塔压降,当F =1.2 (m/s)·(kg/m3)0.5时,S800的干塔压降比CY800降低了40.02%;当F =1.2 (m/s)·(kg/m3)0.5、L=25.46 m3/(m2·h)时,S800的湿塔压降较CY800降低了78.18%。S型与CY型填料相比具有较大的液泛气速,S800的液泛气速较CY800增加了22.22%以上;另外,S型填料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S800型填料的理论级数每米最高可达到20块/m,当L=25.46 m3/(m2·h),F≤1.5 (m/s)·(kg/m3)0.5时,S800的理论级数较CY800提高了12.33%以上,传质效率较传统填料有很大程度的提高。S型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均较好,能同时满足高通量、低压降、高效率等生产要求,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回顾了某化工装置中急冷水夹带催化剂颗粒的危害及现阶段国内对含微细固体颗粒废水的分离方法,通过对急冷水特点的分析以及各种分离方法的比较,提出采用一级澄清二级浓缩的两级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急冷水中的催化剂的方法;阐述了微旋流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及设备结构;介绍了整个分离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装置的操作特点,通过对操作方法的优化,使分离效率达到72%,有效地脱除了急冷水中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液-固微旋流分离技术在工业化煤化工装置中的应用。
:借鉴国内外陆上及海上脱酸气技术经验,结合一海上示范气田气源及海况条件,综合比较了几种常用脱酸气方法,确定选用MDEA/DEA混合胺液脱酸气工艺。对工艺中的塔设备进行选型,初步确定设备关键工艺参数。采用化工模拟软件HYSYS完成脱酸气工艺模拟,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分析关键参数对工艺运行的影响,提出各关键参数推荐范围。通过本文分析,形成浮式LNG脱酸气技术研究方法,可为海上天然气脱酸气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微藻是地球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利用含油微藻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是生物燃料产业最具竞争力的选择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含油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过程,然后对产油微藻的筛选、微藻培养系统、微藻的收集分离、藻油的提取、微藻油脂制生物柴油过程分别进行了阐述,其中就用于微藻规模化培养的循环渠开放系统和各种光生物反应器的封闭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指出了各种系统的优缺点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就微藻产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研发方向提出了建议。
分别对木粉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及其在相同液化条件下的液化残渣的热重行为进行了研究。热重实验结果表明,木粉主要组分的热稳定性为:木质素 > 纤维素 > 半纤维素。木粉的热解过程可以认为是这3种主要组分热解行为的综合:木质素的热解比较缓慢,热解温度区间最宽,主要失重温度为250~630 ℃;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主要热解温度分别为332~383 ℃和236~333 ℃。在液化反应过程中,木粉主要组分发生降解从易到难的顺序为:木质素 > 半纤维素 > 纤维素。在木粉的液化过程中,快速液化阶段主要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有关,而液化残渣率的高低主要与纤维素液化程度有关。
研究开发出了适于FCC汽油加氢改质的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和辛烷值恢复催化剂,并在300 mL绝热装置上,分别以全馏分FCC汽油或切割后的重馏分FCC汽油为原料,进行了FCC汽油加氢改质工艺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辛烷值恢复工艺或辛烷值恢复-选择性加氢脱硫组合工艺不能完全满足FCC汽油加氢改质的要求;而单独采用选择性加氢脱硫工艺或选择性加氢脱硫-辛烷值恢复组合工艺可以满足全馏分FCC汽油或切割后重馏分FCC汽油加氢改质的要求。将全馏分FCC汽油切割后进行加氢改质可以得到硫含量更低的改质产品或直接生产符合国Ⅳ标准的清洁汽油。
以α-甲基丙烯酸和马来酸酐为原料,经酯化反应合成了α-甲基丙烯酸高碳混合酯及马来酸酐高碳混合酯,确定了酯化反应条件。采用甲苯作溶剂,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了α-甲基丙烯酸高碳混合酯-马来酸酐高碳混合酯-乙酸乙烯酯-苯乙烯四元共聚物的柴油降凝剂,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单体配比1∶2∶3∶1,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用量0.8%,反应温度为85 ℃,反应时间为6 h。考察了该降凝剂对锦州石化公司二套加氢柴油的降凝助滤效果,确定0.07%为降凝剂的最佳添加量。
渣油加氢工艺是一项重要的渣油深度转化技术,高性能渣油加氢催化剂的研发是其核心。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渣油加氢催化剂——金属/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从催化剂制备方法、反应活性、活性相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其在渣油加氢中的应用研究情况。提出应该从增强催化剂机械强度、改进催化剂成型工艺、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等方面改进催化剂的性能。
V2O5经甘油还原,再以邻苯二甲酸或其二钠盐溶液浸渍,制备了改性V2O5催化剂用于异丁香酚的过氧化氢氧化。运用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 UV-Vis)、XRD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还原-浸渍法可以有效调变V2O5的价态与晶体结构从而提升其催化性能,其中以甘油在120 ℃还原V2O5所得前体浸渍邻苯二甲酸二钠所得催化剂 (PVO)-120性能较佳。考察了N,N-二甲基甲酰胺(DMF)等助剂、DMF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对氧化反应的影响。最优反应条件为:以 (PVO)-120为催化剂,以DMF-CH3COCH3(20%,体积比)为介质,异丁香酚:H2O2=1∶2(摩尔比),20 ℃反应4 h,异丁香酚转化率可达87.3%,香草醛收率达到78.0%。
作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因具有“零应变”特性而广受关注。由于材料的形貌对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Li4Ti5O12的形貌控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包括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纤维、纳米管、纳米片、薄膜以及多孔结构等不同形貌Li4Ti5O12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Li4Ti5O12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壳聚糖基表面活性剂具有安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等特点,在生物医药和日用化工等行业的应用日益增多。通过双亲性改性获得具有表面活性的壳聚糖所形成的胶束,可以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度,延长释药时间,提高药物利用率,降低细胞毒性,在药物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偶联、烷基化、酰基化、羧甲化、季铵化等改性壳聚糖衍生物的表面活性研究以及对紫杉醇、喜树碱、阿霉素和甲氨基叶酸等药物的增溶应用进展。在壳聚糖的改性新方法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利用疏水相互作用构成自组装体;二是引入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团制备智能载药胶束。
聚丙烯(PP)是一种重要的通用树脂,然而由于缺乏极性导致其染色性、抗静电性、亲水性以及与极性聚合物、无机填料的相容性差,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PP极性和相容性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PP大分子链上接枝极性侧基。本文综述了PP后功能化接枝改性的动力学模型、接枝机理,为从分子水平来设计接枝物结构,提高接枝效果以及产品性能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同时,对PP接枝改性时单体的选择及复配加以介绍,并对助剂的加入及合成方法加以说明。简单阐述了新型多功能接枝单体的研究近况,为PP接枝物的制备提供借鉴。
芳香聚酰胺纳滤膜不耐氧化,易被活性氯氧化降解,导致膜性能急剧下降,缩短膜的使用寿命,目前已成为制约芳香聚酰胺纳滤膜应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芳香聚酰胺纳滤膜的材料和结构,重点概述了芳香聚酰胺氯化和膜性能下降的机制,并进一步介绍了近年来耐氧化芳香聚酰胺纳滤膜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超细碳酸钡粉体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超重力法、液相沉淀法、微乳液法、均相沉淀法、模板法、低温固相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不同方法在超细碳酸钡制备中的应用与研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了超细碳酸钡粉体制备方法的发展方向。
制备陶瓷前体溶胶,溶胶混合金刚石微粉中形成凝胶,通过烧结得到金刚石/陶瓷块状复合材料。利用SEM、DSC、FTIR和XRD对样品进行表征,表明溶胶凝胶法可以使复合材料中碱金属的添加量得到控制。利用共振电路测量了片状复合材料在高频范围内的电阻和介电性能,发现当锂离子的摩尔含量在0.04时,10MHz下金刚石块状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小于0.002。
研究了以石油焦为原料,用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方法。通过正交实验与进一步的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碱焦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碘吸附值和活化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碱焦比对活性炭碘吸附值影响最显著,增大碱焦比、延长活化时间和选择合适的活化温度能提高碘吸附能力。在碱焦比为4∶1,活化温度750 ℃和活化时间120 min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BET比表面积可达2775 m2/g,总孔容为2.888 cm3/g。
高吸水性树脂广泛应用于农、林、工业及日常生活等领域,但对它的蓄冷性能及它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高吸水树脂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的冻融特性、相变潜热。结果表明:高吸水树脂复合相变蓄冷材料比冰蓄冷剂的保冷时间长,相变潜热也比冰蓄冷剂的高,为427 kJ/kg。本文还尝试将高吸水树脂复合蓄冷剂应用于果蔬的蓄冷保鲜,并初步设计了保鲜盒的结构,为高吸水树脂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采用反应活性强和交联条件温和的二乙烯基砜为交联剂,制备了N,N,N-三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水凝胶(TMCG)并研究了TMCG的溶胀行为、水的状态和分布以及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TMCG在水中溶胀迅速,平衡溶胀度达40倍,并且具有离子响应性;水分子在TMCG中以自由水、可冻结的结合水和非冻结的结合水三种形式存在,其非冻结的结合水含量随交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TMCG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达13.8 MPa,断裂伸长率达135.3%。
将水性聚氨酯(WBPU)乳液与聚乙烯醇(PVA)溶液共混制备了WBPU/PVA复合材料。通过FTIR、透光率、AFM、拉伸测试、吸水率、TG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材料的相容性以及PVA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水性和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BPU与PVA间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当PVA含量为80%时,两组分具有相对较高的相容性,且此时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61.9 MPa,相对于WBPU(24.9 MPa)和PVA(44.7 MPa)分别提高了149%和38%;随着PVA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耐水性呈现降低的趋势。
介绍了l-薄荷醇的性质、应用与最近几年国内市场对l-薄荷醇的需求情况。着重阐述了4条l-薄荷醇合成路线及其研究进展。4条路线分别是:经由香茅醛、经由l-薄荷酮、经胡薄荷酮和经百里酚合成l-薄荷醇,香茅醛、l-薄荷酮、胡薄荷酮和百里酚在路线中可作为起始原料或中间产物。其中,以月桂烯经香茅醛合成l-薄荷醇以及由百里酚直接合成l-薄荷醇的路线,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生产。l-薄荷醇的合成大多需要以天然产物为原料,价格较高。而以百里酚等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合成路线虽较短,但得到的异构体较多,l-薄荷醇的收率相对较低。松节油作为可再资源,来源广泛,价廉易得,以其为原料的合成路线将具有的潜在的应用价值。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潜在的医学材料。对聚羟基脂肪酸酯进行改性,可提高其应用范围.采用以苯戊酸和蔗糖为混合碳源培养基培养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2,对其细胞内合成的聚羟基脂肪酸酯进行生物改性,并利用核磁共振、红外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表征了改性的PHA分子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聚羟基脂肪酸酯为含有3-羟基苯戊酸单体的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PHPhA),该单体在PHA链中含量为1.04%,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概述了不同种类离子液体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采用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催化剂热稳定性好、效率高、环境友好且可回收重复利用,克服了传统方法普遍存在的副反应多、催化剂不易回收、设备腐蚀性大、环境污染以及后处理困难等缺点。探索了离子液体催化酯化的反应机理,指出了离子液体新体系发展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及其在催化酯化反应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离子液体在催化酯化反应中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三维网络水凝胶由于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较快的吸附速率和较好的再生性能,在废水处理方面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三维网络水凝胶,重点评述了在重金属离子和染料废水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三维网络水凝胶吸附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以介孔材料SBA-15为载体、过渡金属(Zn、Fe、Mn、Cu、Co和Ni)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型介孔脱硫剂,通过XRD和比表面积测定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Zn负载的SBA-15对H2S吸附效果最好;Zn离子负载量为23%时,Zn/SBA-15对H2S穿透吸附量最大,为29.7 mg/g吸附剂;考察流速、反应温度以及杂质气体存在对Zn/SBA-15吸附脱除低浓度H2S的影响,并研究了Zn/SBA-15吸附脱除H2S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在空气氛围下,Zn/SBA-15吸附剂在573 K可再生,循环使用4次穿透硫容不发生变化。
采用程序升温技术研究了油泥微波热转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作用下,油泥热转化过程分为5 个阶段,即快速升温阶段、干化阶段、烃类物质蒸发阶段、微波热解阶段和微波焚烧阶段。在各阶段中,油泥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油泥微波焚烧残渣作为微波吸收剂加入后,对微波热转化过程的升温特征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可以加速微波热解反应过程,而最终使得油泥微波热转化过程时间显著地缩短,有利于微波热转化过程的节能降耗。在微波热解阶段,开始有大量不凝气生成,主要是H2和C1~C5成分,其中C2~C5含量最高;微波焚烧阶段不凝气量较多,C3~C5含量最低,H2含量最高。回收液相油品主要来自油泥中烃类物质蒸发阶段和微波热解阶段,其组成为23.95%汽油、65.44%柴油、31.06%重油。可见,油泥微波热转化生成油具有很好的品质。微波800 ℃焚烧残渣重金属溶出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要求。
简要分析了齐鲁石化公司4.0万吨/年丙烯腈装置的能耗组成,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了一系列节能降耗技术,具体为废水焚烧炉余热回收技术、废水浓缩技术、膜法富氧助燃技术、新型高效丙烯腈催化剂、提高丙烯腈精制回收率技术、硫胺逆流双效蒸发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实施后丙烯腈装置的能耗值由2000年的495.6 kg标油/t.AN降低到2010年的150 kg标油/t.AN,创本装置历史最好水平。
在对炼油碱渣分质处理至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对其它达标外排污水采用以高效生物处理为核心工艺的炼油污水回用技术进行适度处理回用。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COD、石油类、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65.5%、80.7%、96.0%,出水达到中国石化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标准;2010年回用水量254万吨,比装置投用前提高82.7%,加工吨原油消耗新鲜水量0.478 t/t。
通过ChemCAD流程模拟软件对实际年产7000 t三氯氢硅的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分析,改进三氯氢硅合成所产生尾气的处理。原工况为合成气深冷分离废气进入三废系统,新工况将原工况的深冷后的气体压缩后再次深冷分离。使废气的排放量减小至原工艺的8%左右,减少了尾气排放的污染,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