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0-08-05
    特约评述
    褐煤干燥成型多联产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汪 寿 建
    化工进展. 2010, 29(8):  1379. 
    摘要 ( 22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褐煤资源丰富,褐煤含水分高,灰分高,热值低,不宜长途运输。褐煤多联产技术集褐煤预处理、气化、化工合成、发电、供热等工艺技术于一体,解决了褐煤的运输和燃烧问题,并且对其综合利用,开发出了下游工业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几种褐煤干燥(成型)工艺及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并介绍了褐煤预处理(即干燥)后的综合利用工艺,如合成氨、合成甲醇、制氢等。
    化工过程与装备
    正渗透膜技术及其应用
    李 刚1,李雪梅1,王 铎2,何 涛1,高从堦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388. 
    摘要 ( 3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渗透技术为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低能耗、高效率的解决方法,同时正渗透技术还是一种绿色能源技术,可以将自然界中常见的渗透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近年来,正渗透技术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探索和研究工作正不断发展。本文就正渗透技术中的膜材料最新进展和正渗透技术在海水淡化、绿色能源、污水回用、航空航天、食品浓缩等行业的应用进行了详实的综述,并展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聚氨酯渗透汽化膜的研究进展
    叶 宏,冯旭东,王 静,张晶晶,于 群
    化工进展. 2010, 29(8):  1399. 
    摘要 ( 20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氨酯膜材料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渗透性和力学性能等,近年来在渗透汽化领域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用于渗透汽化分离的聚氨酯及其改性膜的研究情况及最新进展,重点评述了以聚丁二烯、聚酯和聚醚为软段的PU渗透汽化膜材料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分离性能,以及共混、填充和接枝3种改性方法的反应原理,改性思路、对PU膜分子结构和分离性能的影响等;同时分析了不同材料和改性方法在渗透汽化膜分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用于渗透汽化分离的聚氨酯膜材料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Smith预估控制研究进展
    赵东亚1,邹 涛2,王治平3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06. 
    摘要 ( 20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mith预估控制能够有效克服系统时延,在过程工业中有着广泛应用。然而这种控制方法对系统建模精度要求很高,当出现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时,Smith预估控制性能会显著降低。本文对Smith预估控制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Smith预估控制器结构改进的研究、参数整定方法的研究和与高级控制算法结合的研究等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石脑油裂解反应模型研究及应用进展
    张利军1,2,张永刚1,2,王国清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11. 
    摘要 ( 19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脑油已经成为生产乙烯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建立石脑油裂解反应模型是合理利用石脑油裂解原料的基础。石脑油裂解反应模型可以分为经验模型、分子反应模型以及机理模型,分别介绍了3种模型的主要方法和优缺点,指出了各类模型的应用方向。重点介绍了分子反应模型和机理模型的研究进展及瓶颈,同时介绍了分子反应模型和机理模型的应用领域和未来研究方向。
    四氢呋喃水合物浆流动特性
    王武昌1,李玉星1,樊栓狮2,梁德青3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18. 
    摘要 ( 2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实验环道进行了水合物颗粒体积分数为0~65.2%的四氢呋喃(THF)水合物浆的流动实验。管道生成四氢呋喃水合物后,水合物浆的压降梯度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水合物体积分数的变化存在一个临界体积分数,当管道中的水合物体积分数小于临界值时,压降随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出现很小的增加,管道中水合物呈稀浆状,浆体为牛顿流体;当管道中体积分数大于临界值时,压降梯度随体积分数的增加急剧增加,管道中水合物呈泥状,浆体为Bingham流体。临界体积分数随着浆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0.5~3.5 m/s的范围内,临界体积分数为39.4%~50.4%,文中回归了泥状水合物的屈服应力及表观黏度。并根据水合物浆的流动特性分段回归了水合物浆在管道中流动的压降计算公式,实验验证表明回归的计算公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管道中水合物浆流动的压降,可以为THF水合物的流动及其它水合物浆的流动提供指导。
    吸收稳定系统节能流程的开发
    李国涛1,隋 红1,2,王汉明3,崔小逖1,唐忠杰4,李鑫钢1,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23. 
    摘要 ( 2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某炼厂0.8 Mt/a催化裂化装置的现场数据,在流程分析和工艺模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吸收稳定系统节能型工艺流程,并综合比较了各工艺流程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吸收塔预平衡流程、二级冷凝流程和复合流程后,吸收稳定系统综合能耗每年分别减少4.55%、11.79%、17.82%,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吸收塔预平衡流程干气流率得到降低,二级冷凝流程及复合流程干气质量得到提高,因此有利于回收干气中重组分;二级冷凝流程和复合流程有利于提高总C3回收率,吸收塔预平衡流程和复合流程有利于提高总C4回收率;吸收塔预平衡流程有利于提高液化气和稳定汽油收率,二级冷凝流程液化气流率略微降低,稳定汽油收率略微增加。
    三苯环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在HCl中的缓蚀性能评价
    邱 海 燕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29. 
    摘要 ( 21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苯甲酸、三乙烯四胺、氯化苄为原料合成了3个苯环的咪唑啉季铵盐,用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该缓蚀剂在HCl中的缓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合成缓蚀剂用量在1.0%(质量分数)时,缓蚀率达到99%以上,且是以阴极型为主的复合型缓蚀剂。
    回转干馏炉内油页岩颗粒群断续给料混合运动模式
    李少华1,张立栋2,余侃胜1,张 轩1,王 擎1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33. 
    摘要 ( 23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0~12mm油页岩颗粒群,研究回转干馏炉的填充率、转速、抄板形式等对油页岩不同粒度颗粒混合运动特征,探明其在回转干馏炉内运动形态及混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填充率、转速及抄板形式对颗粒群运动和混合过程有重要影响;混合机理方面,对流、扩散、剪切对混合过程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流起主要作用;随着填充率增大,颗粒群易产生分离效应;转速降低时,采用直角抄板比直抄板颗粒群混合程度好。
    内置加热管的振动流化床中污泥干燥传热特性
    范辞冬,王锐思,叶世超,齐亚兵,叶丹阳,潘霄恒,吴明钟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38. 
    摘要 ( 23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内置加热管的振动流化床对污泥进行了干燥实验,考察了流化气速、进气温度、振动频率和内加热功率对污泥干燥传热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体积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适度提高流化气速、进气温度、振动频率和内加热功率,有利于提高体积传热系数,降低污泥湿含量。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了体积传热系数的经验公式,可将误差控制在30%以内。结论为污泥干燥的设计和操作提供实验依据。
    能源加工与技术
    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国贤,王树众,罗 明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43. 
    摘要 ( 2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学链燃烧(CLC)能够实现CO2的内分离,同时能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固体燃料储量丰富,研究固体燃料的化学链燃烧将有利于实现固体燃料的高效、经济、清洁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的实现途径和技术路线,总结了反应器设计及载氧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实现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最后,指出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研究进展
    梁生荣1,2,樊 君1,张君涛2,丁丽芹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51. 
    摘要 ( 24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润滑油金属清净剂是内燃机油不可缺少的一类主要添加剂。本文综述了润滑油金属清净剂制备过程中金属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典型的金属化工艺过程,介绍了清净剂金属化过程中所使用的促进剂的种类及应用情况,论述了清净剂金属化反应机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指出了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今后的研究方向。
    金属双极板在模拟直接甲醇碱性燃料电池环境中的电化学行为
    杨 春1,2,王海人1,王金海2,尚玉明2,谢晓峰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57. 
    摘要 ( 3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直接甲醇碱性燃料电池(DMAFC)由于采用了碱性电解质膜,许多在酸性介质中无法使用的非铂金属成为可选的催化剂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双极板,特别是金属双极板作为DMAFC中一个关键材料对电池的输出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腐蚀性的大小决定了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长短。迄今为止,金属双极板在DMAFC中的研究国内外少见报道。本文对比研究了不锈钢316L和石墨作为双极板在模拟DMAFC中的电化学性能。动电位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316L腐蚀电流低于石墨,其极化电阻明显高于石墨,恒电位实验结果与Tafel曲线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动电位和电化学阻抗谱的实验结果。说明在碱性环境中,金属双极板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活性比石墨双极板低,为拓宽不锈钢316L在DMAFC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业催化
    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中的应用
    彭子青1,谌伟庆2,马洪波1,黄思富1,石秋杰1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61. 
    摘要 ( 2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呈现出诸多新奇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催化、生物、医学、光、电、磁以及高性能机械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核/壳型结构的催化剂不仅可实现可控催化反应,还可以保护芯材不受外界环境的化学侵蚀,解决纳米粒子的团聚等问题,成为近年来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金属-金属、金属-氧化物、氧化物-氧化物等核壳结构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电催化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氢、选择性氧化、还原、环境催化及光催化降解等反应中的应用,并对今后核壳结构型的催化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表面金属分散度的测定
    杨春雁,杨卫亚,凌凤香,范 峰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68. 
    摘要 ( 20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要介绍了几种催化剂表面金属分散度的测定方法,包括静态化学吸附法、动态化学吸附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X射线衍射宽化法(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同时,对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测定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改性VPO催化剂及其环己烷液相氧化反应性能
    仇念海,史运国,宋 华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74. 
    摘要 ( 1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铋改性钒磷氧催化剂,并用X 射线衍射(XRD)、FTIR、SEM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环己烷为原料,H2O2为氧化剂,铋改性的钒磷氧化物为催化剂,研究了氧化合成环己醇和环己酮反应,研究了Bi/V比率、P/V比率、溶剂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其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V比率提高时,环己烷转化率,尤其是环己酮的选择性明显提高。P/V比对改性催化剂活性和结构影响较大,P的加入破坏了V2O5的晶型结构,形成大量磷酸盐物种。在Bi/V摩尔比为0.1、P/V摩尔比为0.92、丙酮为溶剂、65 ℃的反应条件下,反应8 h,环己烷转化率为81.4%,环己酮和环己醇的收率分别为58.2%和23.2%。
    磁性纳米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苯催化氢化反应中的性能
    强明辉,李云庆,王家喜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79. 
    摘要 ( 20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以硅酸钠、铝酸钠为原料,碳分法原位对其进行表面包覆,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Fe3O4及Al2O3/SiO2/Fe3O4复合磁性纳米粒子。利用XRD、SEM、FTIR以及VSM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将所制备的这两种磁性载体分别负载金属Ru及Ru-Co催化剂,以甲苯为底物考察了负载催化剂的组成与催化加氢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以SiO2/Fe3O4为载体负载的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循环使用6次后活性未下降;以Al2O3/SiO2/Fe3O4为载体所负载的催化剂,起始催化活性较高,循环过程中活性略微降低。双金属Ru-C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形成的结构及组成密切相关,催化活性为RushellCocore>Ru-Co>CoshellRucore,Ru/Co的摩尔比为1∶5的RushellCocore/PVP/SiO2/Fe3O4催化剂对甲苯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转化频率可达16 656,高于相同条件下的单金属Ru催化剂的转化频率(9828)。
    材料科学与技术
    壳聚糖基非病毒基因载体研究新进展
    刘决照,辛梅华,李明春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85. 
    摘要 ( 2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天然阳离子多糖,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好、安全无毒,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壳聚糖溶解性差、靶向性弱和转染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针对这些缺点,研究者对壳聚糖进行修饰改性,制备了一系列壳聚糖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本文就近年来改性壳聚糖衍生物用作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结果作简要综述,重点介绍其细胞毒性和转染能力。
    纤维素改性研究进展
    张 智 峰
    化工进展. 2010, 29(8):  1493. 
    摘要 ( 3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近年来纤维素改性的进展情况。纤维素预处理往往是纤维素改性的第一步,包括物理化学等方法。纤维素改性物主要包括纤维素酯类、醚类及接枝共聚物,介绍了近年来其化学改性的方法进展。纤维素的生物改性主要应用于造纸行业,利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处理纸浆。细菌纤维素的改性方法包括细菌发酵时的生物改性及纤维素提纯之后的化学改性。最后展望了纤维素改性的应用前景。
    一维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关 慧,范丽珍,张红昌,曲选辉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02. 
    摘要 ( 27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维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结构低维、环境稳定性良好、成本低廉、易于合成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一维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硬模板法、软模板法、界面聚合法、稀溶液聚合法、快速混合聚合法和电化学方法,讨论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一维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LiFePO4正极材料制备过程研究进展
    李景坤,廖小珍,马紫峰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08. 
    摘要 ( 2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源之一。由于原料路线差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工艺有多种。本文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过程设计与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支持下,重点研究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过程及其充放电倍率特性,还提出了如何改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性能的解决途径。最后,介绍了LiFePO4/C正极材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还原过程、碳源选择和制备过程装备等过程工程特性问题。
    二氧化钒粉体研究的新进展
    齐 济1,宁桂玲2,刘俊龙3,王 琛1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13. 
    摘要 ( 19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VO2具有B、M和R等晶相,VO2(B)是亚稳态的单斜金红石结构,VO2(M)是单斜金红石结构,VO2(R)是四方金红石结构。VO2具有特殊的光学和电学性质,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了VO2(B)纳米粉的合成方法、合成温度及所用试剂,分析了VO2(B)的性质与用途,讨论了VO2(M)粉体合成中的关键问题与研究现状,评述了M与R相之间转变的类型和诱导因素、相变温度影响因素、相变机理研究手段,总结了2007年以来VO2粉体研究的新进展,指出深入研究相变机理是控制VO2相变性质的前提,是研究发展的趋势。
    淀粉反相乳液法三元接枝共聚改性研究与表征
    尚小琴1,刘汝锋1,梁敏华1,童张法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17. 
    摘要 ( 19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对木薯淀粉进行接枝共聚改性,生成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三元接枝共聚物(St-g-AM/AA)。考察反应温度和时间、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淀粉三元接枝共聚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红外光谱等表征共聚物结构。实验结果显示: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单体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三元接枝共聚改性反应影响显著;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表征证明接枝共聚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经三元接枝共聚反应淀粉已被AM和AA成功改性。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表面TaC涂层的研究
    穆翠红,刘 辉,迟伟东,沈曾民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21. 
    摘要 ( 2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表面制备了碳化钽(TaC)涂层。运用FTIR对钽溶胶、凝胶的特征基团进行了分析,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TaC涂层纤维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并利用热失重研究了涂层对碳纤维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二次涂层,1600 ℃热处理后,碳纤维表面的TaC涂层均匀致密,无明显孔洞,呈连续的层状结构,涂层厚度约为150 nm,且涂层中存在大面积的白色TaC颗粒。研究结果还表明,二次涂层后碳纤维起始氧化温度比无涂层碳纤维提高了250 ℃,且纤维在800 ℃以下几乎没有明显的失重,氧化终止温度也提高到870 ℃,该涂层提高了碳纤维的抗氧化性能。
    生物化工
    木糖酸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黎志勇,聂志奎,纪晓俊,黄 和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25. 
    摘要 ( 2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木糖酸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方法,重点对微生物发酵的菌种、代谢途径和国内外发酵水平进行了总结,并对木糖酸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木糖酸生物合成的代谢机理、高产木糖酸的菌种选育以及木糖酸的应用开发等方面。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特性和对包膜控释肥的释放性能要求
    杨相东,常京涛,蓝 锐,王亭杰,金 涌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30. 
    摘要 ( 17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施用包膜控释肥能够改善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而控释肥释放性能需要依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性来设计。本文综述了主要作物全生命周期对氮素的累积吸收规律,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作物对氮素养分吸收的累积量,将作物吸收养分分为苗期—营养期—生殖期3个阶段,累积吸收曲线呈“S”型。而包膜控释肥理想的累积释放曲线也为“S”型,对应滞后期—快速期—衰退期,要从根本上提高养分利用率,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必须与作物吸收特性相匹配。初步分析显示,理想的控释肥释放特性为,对于越冬生长的长生育期作物,应控制滞后期(120~150天)释放20%,快速期(约60天)释放55%,衰退期(约30天)释放25%;对于中生育期(90~130天)作物,控制滞后期(20~30天)氮素释放5%,快速期(30~60天)释放80%,衰退期(约30天)释放15%;对于在营养期采收的蔬菜,控制滞后期(约20天)释放5%,快速期(约40天)释放95%。
    中性蛋白复合酶法提取粗老茶叶活性成分
    张 利1,刘兴勇2,何林芯1,冯喜文2,唐茂田1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36. 
    摘要 ( 2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茶多酚、茶多糖和咖啡碱的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中性蛋白复合酶法提取粗老茶叶中活性成分的工艺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的质量比为1∶1∶3,酶用量相对于粗老茶为0.3 mg/g,体系pH 值为6.0,酶解温度50 ℃,酶解时间为1 h。
    载脂肪酶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的制备
    刘 博1,张宏亮2,薛伟明1,齐智涛3,田志敏3,太琴花1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41. 
    摘要 ( 23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背景,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微载体制备材料,采用脉冲电场液滴工艺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以脂肪酶为生物模型,系统考察了制备条件对载脂肪酶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浓度和酶与海藻酸钠载体配比是影响固定化酶活力的主要因素,载酶量为15 mg/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载酶微胶囊酶活力最高,球形度好。通过改变壳聚糖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调控微胶囊膜的厚密程度进而影响固定化酶活力。成膜液pH值依次影响壳聚糖与海藻酸盐分子中官能团的电离状态、成膜反应静电络合程度、酶蛋白包封率,最终影响固定化酶活力。在载酶量为15 mg/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10 mg/mL,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和pH值依次为50 kDa、1 mg/mL和3.0的条件下,固定化酶活力为187 IU/g。
    精细化工
    PBO关键中间体4-氨基-6-硝基间苯二酚盐酸盐的合成
    金宁人,刘 斌,胡建明,张建庭,赵德明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47. 
    摘要 ( 20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地研究了PBO关键中间体4-氨基-6-硝基间苯二酚盐酸盐(ANR•HCl)的合成新工艺及其优化条件,在初步探索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混合正交表L18(2×37)及5个影响因子,进行4,6-二硝基间苯二酚(DNR)选择还原、成盐合成ANR•HCl的正交优化实验,并进行二次调优实验。结果表明:在95%高置信度时活性炭用量影响显著,在对其进行再次单独调优实验后,合成出收率90.73%、HPLC纯度94.05%的ANR•HCl产品,相应优化条件为:10.0 g DNR以150 mL乙醇为溶剂,在1.5 gC/1.0g FeSO4•7H2O催化下用6.62 g 85%水合肼回流还原反应1 h。精制后产品经FT-IR、1H NMR、13C NMR及MS等定性确认,具有产品的稳定性好、还原过程选择性高,污染低及操作方便等特点。
    资源与环境工程
    反渗透膜生物污染的研究进展
    姜宝鑫,杨庆峰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54. 
    摘要 ( 18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反渗透膜生物污染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反渗透膜生物污染的机理,包括微生物与膜表面的吸附作用以及外界因素对微生物沉积的影响;然后阐述了如何监测和预警生物污染;并讨论了对生物污染的控制和预防方法,包括预处理、膜表面改性、膜清洗以及微生物群体感应抑制。
    污泥质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姜 蔚1,闫 波2 ,李 芬3,衣北宇4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62. 
    摘要 ( 18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目前污泥质活性炭吸附剂制备方法及在治污方面的应用进展。阐述了污泥直接干化法、传统活性炭活化碳化法和微波活化碳化法等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指出向污泥中添加金属氧化物、聚合物以及相应的辅料,可改变污泥碳的结构,提高吸附去污效能。初步探讨了污泥质活性炭吸附剂的除污机制和朗格缪尔及弗兰德利希模型的应用研究。
    耐低温硝化细菌固定化技术及脱氮效果
    张 雷1,2,苗 月1,姜安玺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67. 
    摘要 ( 19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硝化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的硝化细菌的数量和活性。在中温条件下,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的微生物主要是中温硝化细菌。但是大多数的中温硝化菌在温度降到10 ℃以下,进入休眠状态,当温度低于4 ℃时,大部分丧失新陈代谢能力,导致低温污水深度处理难以达标。本试验通过低温下(≤10 ℃)驯化培养活性污泥,使耐冷硝化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成为优势菌种,并从中分离出高效耐冷硝化菌群,采用包埋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构建了耐低温硝化细菌,并对其脱氮效果进行了研究。
    废轮胎与煤共焦化焦油分析
    刘 霞1,邓德敏1,廖洪强2,张振国2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71. 
    摘要 ( 20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色谱-质谱联检技术(GC-MS)检测配煤与废轮胎及其共焦化焦油,研究废轮胎对煤焦油收率和质量影响。研究表明:废轮胎单独焦化焦油主要由C6~C11的脂肪烃、脂环烃和苯类物质所组成,比首钢炼焦配煤单独炼焦焦油质轻;在配煤中添加3%废轮胎共焦化时,两者间有协同效应,使焦油收率提高,对焦油组分中酚类、酯类物质影响最为显著,使焦油轻质化;同条件下废轮胎粒度影响焦油收率及焦油中的各组分,但影响力度不一。
    应用技术
    SFV全通导向浮阀塔板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李 军,孙兰义,胡有元,昌兴武,张月明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76. 
    摘要 ( 23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FV全通导向浮阀塔板为中国石油大学开发的新型塔板,其综合了国内流行的导向条阀与国外广泛使用的微型固阀的优点,在结构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优化。采用空气-富氧水体系,在1200 mm不锈钢塔内,对SFV全通导向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F1型浮阀塔板相比,塔板压降可降低10%~30%,漏液率降低10%~30%,雾沫夹带降低10%~20%,传质效率可提高10%~20%。工业应用表明,该种塔板综合性能优异,可用于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老塔改造与新塔设计。
    旨在提高辐射传热效率的裂解炉新燃烧器的应用
    蓝 春 树
    化工进展. 2010, 29(8):  1580. 
    摘要 ( 15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于2009年初至今采用国产新技术先后对1#裂解装置裂解炉H110、H113、H114、H116、H117和H120进行了技术改造,对改造前后裂解炉H116和H117运行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工业运行数据表明,改造之后,裂解炉辐射传热效率大幅度提高,加热炉同等加工量的燃料消耗降低了11%,CO2的排放也大幅度降低,并且裂解炉的处理量显著提高,提高了装置的经济效益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