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态床加氢工艺是一种重要的劣质重油/渣油轻质化技术,随着原油的劣质化和产品的清洁化,其重要性凸显,各大石油公司均大力研究和开发。本文重点介绍了典型浆态床加氢工艺(包括Eni公司的EST、Chevron公司的VRSH、UOP公司的Uniflex™等)的技术特征和进展情况。在详细分析浆态床加氢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重油反应过程的胶体稳定性以控制生焦;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以降低成本;研究浆态床反应器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以指导工程放大。
规整填料是由规则排列的波纹板组成的。液相是沿着波纹板壁面往下流动,而气相则是在波纹板之间形成的通道内与液相呈并流或逆流的状态。因此,气液两相的水力学特性决定着填料塔的操作弹性和质量传递效率。波纹板上的液膜流动状态因在很多应用领域都发挥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从物理建模、自由界面处理方法、表面张力模型以及湍流模型等方面对规整填料波纹板上的二维液膜数值模拟方法作了详细的陈述,并且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了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概述了乙炔法生产氯乙烯的固定床反应技术、流化床反应技术、复合床反应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反应技术及其所应用催化剂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发现,综合了固定床反应技术和流化床反应技术优点的复合床反应技术具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可行性,并展望了复合床技术的工业化开发前景。
介绍了近年来催化裂化流化床中内构件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挡板、垂直管束和填料。阐述了气、固两相在装有不同内构件的流化床中的流动特点,指明了各类内构件的优缺点。并详细阐述了挡板式和填料式内构件的改进历程,根据现有内构件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了新的内构件的开发方向。
通过建立由壳体、管板和换热管等组成的换热器有限元分析模型,使用FLUENT生成的CDB文件和ANSYS本身的物理场进行耦合,把外部CBD边界条件映射到ANSYS模型上。先利用“分段建模,整体综合”技术,从实现换热器的工艺热分析的角度考虑,由FLUENT软件得到换热器整体温度场,输出得到了包含固体表面节点、单元和温度载荷等信息的CDB文件,然后利用温度场顺序耦合的思想,利用由FLUENT得到的结构温度场边界,在ANSYS软件中取节点文件并求解,创建结构热分析所需的结构温度场。比对CFD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可知,两者温度场的分布没有差别,此耦合过程中没有出现失真现象,这为研究换热器的温差应力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研究了ZX-200型粉末活性炭对聚四氢呋喃中微量磷钨酸的吸附性能。对磷钨酸在ZX-200型活性炭上的静态吸附速率及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测定,发现60 ℃时磷钨酸的吸附扩散速率最快。考察了ZX-200型活性炭吸附磷钨酸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ZX-200型活性炭对聚四氢呋喃中磷钨酸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二级反应速率方程所描述的规律。在自制的吸附固定床上测定了浓度为190.06 µg/g的磷钨酸溶液的动态吸附穿透曲线,在60 ℃、6.0 g/h流量条件下穿透吸附量为4450.0 g,说明ZX-200型粉末活性炭适于吸附脱除聚四氢呋喃中微量磷钨酸,对于提高聚四氢呋喃的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分别以马铃薯-氯化钠溶液体系和红薯-蔗糖溶液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自然条件下及超声场下的渗透脱水,考察了渗透液浓度、切片厚度、渗透液温度、超声发生器输出电流对渗透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脱水率随着渗透液浓度、渗透液温度、超声发生器输出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切片厚度的增大而减小;与自然脱水相比,存在超声场时,渗透脱水率明显提高。同时,建立了马铃薯-氯化钠体系和红薯-蔗糖体系自然渗透脱水及超声场下渗透脱水的动力学模型。
加合结晶是一种特殊的结晶分离方法。对苯二甲酸(TA)在某些酰胺类溶剂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的溶解与结晶在恒温条件下即可自发进行,生成的新晶体是TA∶DMAC(mol/mol)为1∶2的溶剂化加合物,溶质与溶剂通过O—H…O的氢键作用结合。这种加合结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在20~70 ℃,单步结晶即可去除中纯度对苯二甲酸(MTA)残渣中90%~95%的有色杂质,是一种高效的残渣回收方法。
LiCl/DMAc体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纤维素非水溶剂,但其溶解植物生物质,如蔗渣的情况却鲜有报道。本文从活化时间、固液比、LiCl浓度、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5个方面对LiCl/DMAc体系溶解蔗渣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溶解条件为:蔗渣160 ℃活化1 h,烘干后取400 mg与10%LiCl/DMAc溶液20 mL按固液比1∶50 g/mL混合,160 ℃加热3 h后,蔗渣溶解率可达81.8%。这为均相条件下利用蔗渣进行高效衍生化提供了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采用负载氧化铅的多孔镍铁电极还原邻氯硝基苯合成2,2'-二氯氢化偶氮苯(DHB),讨论了电极的电极形态、温度、溶剂含量、碱度、邻氯硝基苯浓度和不同分散形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镍铁电极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电流密度3~6 A/dm2,70 ℃和适当的泵循环速度条件下产物含量高且稳定,最终DHB的含量能够稳定在90%以上。
用酮类和二酯类为复配内给电子体制备了一种高效乙烯聚合催化剂,用FTIR分析了单个内给电子和复配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中给电子性能为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乙酰丙酮>二异丁酯乙酰丙酮。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3种催化剂所制备的聚乙烯进行了表征,与单个内给电子体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相比,复配内给电子体催化剂所制备的聚乙烯具有更高的聚合活性,更明显的“共单体效应”和更宽的相对分子量分布。
通过调整载体酸性、在活性组分负载过程中添加助剂、络合剂等方法制备Ni/Al2O3催化剂。采用XRD、TPR等技术表征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和还原度,并进行了催化剂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载体酸性、添加助剂、络合剂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分散度的调变,提高催化剂加氢活性、稳定性及选择性能。
利用间歇釜反应器,以H2S为硫化介质,研究了升温速率、H2S用量、H2S和H2体积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惰性气体分压等工艺条件对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效果的影响。以硫化度和加氢产品溴价作为硫化效果评价指标,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升温速率2 ℃/min,230 ℃恒温时间3 h,H2S和H2配比1∶1,H2S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3倍,反应终温340 ℃,终温恒温时间1 h,惰性气体分压1.5 MPa。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催化剂间歇釜器外预硫化是可行的,效果优于器内预硫化。
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s)是一类以咪唑或其衍生物为配体的特殊金属有机骨架结构材料(MOFs),因其结构多样性、高度的热学和化学稳定性及高效捕获和存储CO2 等性能,近几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含咪唑基配体材料的合成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这种材料在气体的存储和分离、磁性、催化等方面的性能,并对这种新型材料在设计、合成与应用中的广阔前景作了展望。
综述了近年来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生物降解材料的近况以及一些具备生物降解性能的材料的合成、改性新方法。同时详述了国家标准中规范的检测生物降解塑料性能的方法,包括塑料力学性能评价和降解性能评价,并列举了塑料降解性能的表征方法。最后,对可降解材料的现状提出了问题,并作了展望。
从电解法、蒽醌法、异丙醇氧化法、氢氧直接合成法介绍了过氧化氢合成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过氧化氢的合成与有机物选择性氧化反应的各种集成工艺,包括蒽醌法、异丙醇氧化法以及氢氧直接合成法生产过氧化氢与有机物选择性氧化反应的集成工艺。指出异丙醇氧化法及氢氧直接合成法制过氧化氢与有机物选择性氧化反应进行集成具有开发前途。同时分析了上述两种集成工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量子点作为一种优良的荧光半导体纳米粒子,已成为纳米技术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并成功应用于生命科学等领域。随着小粒径的低毒无镉量子点的制备和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新技术的发展,量子点在生命科学领域将展示出更大的应用空间。本文介绍了量子点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探讨了近年来在有机溶剂和水溶液两种不同介质中制备量子点的方法,并分析比较了其优缺点;对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研究、组分检测、荧光编码及细胞标记等)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塑料,但其加工性能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综述了PET纳米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不同种类的纳米材料为主线,概述了各种无机纳米成核剂,如二氧化硅、蒙脱土、滑石粉、高岭土、硫酸钡、二氧化钛、二氧化锡、锑、氧化锌、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对PET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PET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采用新型的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磁性复合微球,即以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1,1-二苯基乙烯为自由基控制剂,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一种磁性复合微球Fe3O4/P(AA-MMA-GMA)。以所制备的Fe3O4/P(AA-MMA-GMA)微球为载体,通过共价偶联山羊抗兔IgG抗体,得到了一种免疫磁性复合微球。研究表明,Fe3O4/P(AA-MMA-GMA)微球表面带有环氧基,粒径为626 nm,具有超顺磁性。0.5 mg Fe3O4/P(AA-MMA-GMA)微球与200 μg山羊抗兔IgG抗体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于25 ℃反应16 h,可得到一种免疫磁性复合微球,其山羊抗兔IgG的偶联量为124 μg,且该免疫磁性复合微球可特异性结合兔抗肌动蛋白α。
以酚醛树脂为碳前体,三嵌段聚合物F127作为模板剂,采用溶剂挥发自组装法制备了有序介孔碳材料。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不同合成温度酚醛树脂的分子量;使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N2吸/脱附等手段对有序介孔碳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酚醛树脂的温度对介孔碳孔径分布及有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合成酚醛树脂的温度从75 ℃升到95 ℃,介孔碳的有序性先增后减:酚醛树脂的合成温度为85 ℃时,所得介孔碳有较好的有序性,介孔孔容和比表面积分别为0.115 cm3/g和127 m2/g,平均孔径为3.41 nm。
对壳聚糖进行O-季铵化改性,并与羧甲基-β-环糊精在均相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制得O-季铵化壳聚糖固载环糊精(QCSCD),用FTIR、EA和SEM对产物进行表征。以酮洛芬为模型药物,研究其载药及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季铵盐基团的引入提高了QCSCD的载药量,为3.97mg/mg,并且改变了QCSCD的pH响应性能。与壳聚糖固载环糊精相反,QCSCD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速率很快,而在模拟肠液中具有缓释性能。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二氧化硅/二氧化锆(SiO2/ZrO2)核壳型复合材料。利用异丙醇锆的水解缩合在SiO2微球表面沉积ZrO2层,得到二氧化锆包覆的SiO2/ZrO2核壳型复合氧化物。采用SEM、EDX、XRD等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及性质进行表征。利用IR-1红外发射率测量仪测定复合粒子在8~14 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结果显示:该复合物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随着沉积次数的增加,ZrO2在SiO2表面的含量增加。ZrO2层经高温热处理可分别形成四方和单斜两种晶型。ZrO2层沉积在SiO2表面后,得到的SiO2/ZrO2核壳复合粒子的红外发射率较基底SiO2的有所降低。ZrO2的晶型也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红外发射性能。ZrO2层为单斜晶的SiO2/ZrO2核壳复合物在8~14 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值比ZrO2层为四方晶时的更小。ZrO2层和SiO2球之间的界面作用解释了该复合材料红外发射率降低的原因。
为了开发一种在无硫酸介入下制备膨胀石墨的新工艺,达到无有害硫残余的目的,以钾-四氢呋喃-萘的有机络合物溶液为介质,用电化学法合成了钾-四氢呋喃-石墨层间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微波膨化。对膨化石墨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了钾-四氢呋喃-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电解插层机理。结果表明:钾同四氢呋喃的有机溶剂共嵌入石墨层间,且石墨层间化合物膨化后,钾与四氢呋喃在微波作用下迅速从石墨层间膨胀出来得到石墨微薄片,这些石墨薄片彼此叠合形成片层状外观,构成膨胀石墨良好的孔隙结构。
为考察蛋白胨和酵母浸出膏对酵母耐受超高浓度乙醇发酵胁迫条件的影响,以300 g /L起始浓度葡萄糖开展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3 g/L蛋白胨+5 g/L酵母浸出膏作为氮源)相比,单独提高发酵培养基蛋白胨至6 g/L或酵母浸出膏至12 g/L,均可明显促进菌体生长和葡萄糖利用,终点乙醇体积分数由对照组的13.1% 分别提高至 14.4% 和14.7%。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生长于提高蛋白胨浓度或酵母浸出膏浓度培养基的菌体,其质膜ATP酶活力和胞内海藻糖积累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发酵参数(如菌体生长、葡萄糖利用和终点乙醇体积分数)的提高与酶活力和海藻糖含量的增加密切相关,提示质膜ATP酶和胞内海藻糖在酵母耐受超高浓度乙醇发酵胁迫条件中的作用。
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820 nm海藻酸钙微球,并制备了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考察投药浓度、几丁聚糖分子量和浓度等对微胶囊载药量和药物释放的影响,发现其载药量最大可达40%以上,结果还显示这种微胶囊具有很好的体外缓释性能。
以明胶(GE)和阿拉伯胶(AG)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昆虫b-蜕皮激素微胶囊。通过正交实验获得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b-蜕皮激素微胶囊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b-蜕皮激素微胶囊的释放行为和光稳定性。结果表明:壁材质量分数为3%,芯壁材质量比为1∶1,前期pH值为4.6,后期pH值为8.0为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可形成壁膜光滑,大小均匀的球形微胶囊,其平均粒径大小为5mm,载药量与包覆率分别达到68.5%和63.4%。微胶囊能够明显延长蜕皮激素的释放时间及增强蜕皮激素的光稳定性。
以丙二酸二甲酯、丙烯酸甲酯、2,2,6,6-四甲基哌啶醇、1,2,2,6,6-五甲基哌啶醇等为主要原料,经Michael加成、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低碱性树枝状受阻胺光稳定剂,目标产物总收率分别为89.3%和78.0%(以丙二酸二甲酯计)。优化的合成条件为:Michael加成反应中,n(丙二酸二甲酯)︰n(丙烯酸甲酯) =1︰2.2,以NaOMe为催化剂,与丙二酸二甲酯的摩尔比为2.2,反应温度为20 ℃;酯交换反应中,n(加成产物)︰n(2,2,6,6-四甲基哌啶醇/1,2,2,6,6-五甲基哌啶醇)=1︰4.8,以四异丙基钛酸酯为催化剂,用量为加成产物质量的2%,反应时间24 h。所合成的化合物pH值分别为8.7和6.6。
为了制备脂肪酸甲酯掺水微乳化液,以无水乙醇为极性助溶剂,以OP-4、SPAN80和自配表面活性剂L为乳化剂,对微乳化液的掺水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无水乙醇体积分数或乳化剂添加量的增加,微乳化液最大掺水量增加;在3种乳化剂中,OP-4对脂肪酸甲酯掺水的微乳化效率最高;脂肪酸甲酯掺水微乳化液可以作为燃料在柴油机上使用。
随着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废渣、废水等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原料,如玉米、甘蔗、木薯、甜高粱和木质纤维素等为例,分别介绍了其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种类、特点、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生物脱氮理论的突破,新型生物脱氮技术不断涌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典型代表。本文探讨了Anammox的脱氮机理,分析了Anammox工艺的抑制问题,并提出了缓解抑制的调控策略。
采用两种不同路线合成了纳米氧化锌改性SBA-15的复合介孔材料,并在材料上进行了含有0.1%硫化氢气体的脱硫实验。使用氮吸附、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方法对实验前后的材料进行了表征。不同路线合成材料的结构、硫化氢捕集能力有较大区别。两种合成途径制备的材料(S/Z、SZ)分别较商用氧化锌脱硫剂的穿透硫容高出336%和77.3%,其中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的介孔脱硫剂的脱硫性能最佳。高效的脱硫活性源自介孔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纳米颗粒的高反应活性的共同作用。
从腐殖酸中提取胡敏酸用于改性膨润土,并研究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和2,4-二氯苯酚混合液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量为4 g/L时,在室温和pH值为4~6的条件下,对100 mg/L的混合液吸附60 min后效果最好。改性土对铜离子最高吸附量达到23 mg/g,对2,4-二氯苯酚的最大吸附量达到16 mg/g。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以及伪二级动力学模式。
采用铝工业废渣赤泥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考察了初始pH值、赤泥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2左右、赤泥投加量为9 g/L、接触时间15 min的条件下,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7%,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果。本研究为赤泥作为高浓度含磷废水的除磷处理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对高浓度难生化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催化剂活性以垃圾液的COD去除率和脱色率进行评价。对11种可溶盐的研究表明,硝酸钴具有最强的催化活性,且其催化活性随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双组分催化剂的复配没有发生协同增效作用。不同反应时刻垃圾液的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垃圾液的组分数量和浓度明显降低。
重质化劣质化的石油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国内企业关注的热点。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随着近3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的逐年提高,渣油重质化劣质化加工的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分析了低硫渣油和高硫渣油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经济性。在炼化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参考价值,并对其今后的技术进步方向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建立了一套以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乙酸和丁醇为原料,催化反应精馏合成乙酸丁酯的工业实验装置,反应精馏段为立体催化精馏塔板,精馏段为陶瓷规整填料。通过实验得到了适宜的操作条件:有机相回流比为0.6~0.8,水相回流比为3.3~4.3,釜液中乙酸浓度为30%~50%时,塔顶产品的丁酯含量为80%~90%,乙酸含量低于0.003%。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精馏工艺可长期连续稳定操作,年产乙酸丁酯5 kt。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开发的催化干气制乙苯第三代技术的工艺特点,以及该技术在华北石化公司乙苯-苯乙烯联合装置(首套苯塔底热媒系统)的工业应用情况和运行结果,总结了该技术的主要技术指标。生产实践表明:该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先进合理,工艺指标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