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7-10-25
    进展与述评
    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趋势

    张超林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363. 
    摘要 ( 17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2004年至今中国硫酸产量位居世界首位,2006年中国硫酸产量达50.43 Mt,逐渐形成了以硫磺、硫铁矿和冶炼烟气为主的原料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硫酸行业的产业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单系列硫酸装置的最大规模分别为硫铁矿制酸400 kt/a、硫磺制酸1000 kt/a、冶炼烟气制酸600 kt/a。还指出今后中国硫酸工业的发展趋势是:装置进一步大型化,产业集约化程度继续提高,全方位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废热回收利用率,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丙烯腈生产技术进展
    吴 粮 华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369. 
    摘要 ( 1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点论述了丙烯腈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及丙烯腈生产中环保节能降耗等生产技术的进展,并展望了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发展。
    正丁烯双键位置异构催化剂研究进展
    王华军;谢在库;周兴贵;袁渭康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373. 
    摘要 ( 1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正丁烯双键位置异构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不同异构反应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异构反应机理。评述了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金属硫酸盐和磷酸盐、金属、分子筛、阳离子交换树脂以及离子液体等催化剂的异构活性、选择性和活性中心的特点以及各种催化剂的优缺点。认为在不同种类催化剂上,异构反应的机理和1-丁烯的选择性不尽相同,在实际催化反应中应根据原料的组成和操作条件等选择适宜的异构催化剂。
    熔融碱金属碳酸盐特性及其在能源转化技术中的应用
    敖先权;王 华;魏永刚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384. 
    摘要 ( 20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熔融碱金属碳酸盐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在能源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包括作为催化剂、反应介质、电解质及热载体等。混合熔盐比纯组分具有更低的熔点及较高的催化活性,通过对不同碱金属碳酸盐的合理匹配可以优化其物化性能(如熔点、黏度等),从而可提高其催化活性、增强流动性及降低电极材料NiO在熔融碳酸盐中的溶解度。
    植物油加氢制备高十六烷值柴油组分研究进展
    赵 阳;吴 佳;王 宣;张晓昕;孟祥堃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391. 
    摘要 ( 15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植物油加氢制备柴油的主要化学反应、工艺方法以及该项技术的工业化状况,分析了植物油直接加氢、先加氢后异构、直接脱羧工艺以及植物油与矿物柴油掺炼工艺的特点,阐述了各工艺采用的催化剂类型、工艺条件以及产品属性。指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改进方法研究进展
    韩 伟;黄凤洪;杨 湄;刘昌盛;黄庆德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395. 
    摘要 ( 1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等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柴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酯基结构及杂质组成与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关系。论述了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几种主要方法:加入添加剂法、改变生物柴油结构、冬化处理等。其中加入添加剂法成本低,操作方便,将成为改进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研究方向。
    粗糙管换热器带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
    邓先和;洪蒙纳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00. 
    摘要 ( 17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粗糙管换热器中沿传热管轴向间隔分置旋流片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方法。旋流片使流体产生螺旋流,螺旋流在离开旋流片之后依靠自身的运动惯性保持一定距离的自旋流,对管道近壁区与中心区产生互动的协同传热强化。此外,该方法也可用于管间,除了对管间管束的机械支撑外,旋流片也可使管间流体产生自旋运动,实现壳程流体的两区协同传热强化。对现有工业系统的换热器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蒸发式冷凝冷却设备的研究状况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朱冬生;涂爱民;蒋 翔;王长宏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04. 
    摘要 ( 1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蒸发式冷凝冷却设备的特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国内生产应用状况进行了介绍;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蒸发式冷凝冷却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该节能型产品在国内应用前景广阔。
    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研究进展
    毕胜山,史 琳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11. 
    摘要 ( 1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最新研究,从纳米流体特性和沸腾表面特性两个方面阐述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作用机制,指明纳米颗粒和沸腾表面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目前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对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指明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研究方向。
    聚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复合乳液研究进展
    朱宁香,叶代勇,陈焕钦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19. 
    摘要 ( 1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结了聚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PUA)复合乳液(包括PUA共混乳液、PUA共聚乳液、PUA核壳结构乳液、PUA互穿网络乳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详细介绍了近年来PUA复合乳液的新进展,并对PUA复合乳液的发展作了一些展望。
    定形相变材料研究现状
    李建立;薛 平;丁文赢;韩晋民;孙国林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25. 
    摘要 ( 1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相变机理将定形相变材料分为固-固相变材料(SSPCM)和形状稳定相变材料(FSPCM)两大类,进而按材料组成将SSPCM分作有机和无机两类,按载体材料不同将形状稳定相变材料分作聚合物FSPCM和多孔材料FSPCM两类,并分别介绍了各类定型相变材料所包含的物质种类、性能特点,叙述了各类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吸附法、熔融共混法、微胶囊化及压制烧结法4种。指出定形相变材料的应用领域,以及在定形相变材料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木质陶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 宁,张利波,彭金辉,李 玮,普靖中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29. 
    摘要 ( 1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近年来木质陶瓷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木质陶瓷的原料、制备方法、木质陶瓷的结构和木质陶瓷的性能(电学性能、力学性能、摩擦性能和其它性能)等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木质陶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包括原料和加热方式的选择、机理研究的强化和应用领域的拓宽。
    研究开发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生命周期分析
    李永杰,王志宏,王 为,龚先政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35. 
    摘要 ( 1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以部分石油路线生产的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聚合物生产阶段的环境负荷是影响其整个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的关键阶段,而温室效应、酸化效应、人体毒害效应以及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等分类环境影响是影响聚合物生产阶段环境负荷的主要因素。
    煤与重质油共气化可行性研究
    欧阳朝斌;郭占成;万年青;乔 琦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39. 
    摘要 ( 1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煤与重质油共气化过程和热力学特点,应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焦炭和渣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能量和物料平衡计算,从热力学角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煤与重质油共气化技术可以制备低碳烯烃并联产合成气,低碳烯烃(C2H4+C3H6)含量大于15%,合成气(H2+CO)含量大于60%,CO2含量小于1.5%,且能有效地解决重质油裂解造成的结焦问题。
    碳酸二甲酯作酯化试剂催化合成水杨酸甲酯
    苏小威;董满祥;李军平;魏 伟;孙予罕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44. 
    摘要 ( 1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使用一系列具有不同丙磺酸含量的SBA-15-SO3H分子筛为催化剂,考察了碳酸二甲酯作为酯化试剂与水杨酸发生反应制备水杨酸甲酯。结果表明,碳酸二甲酯是一种很好的酯化试剂,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水杨酸的转化率和水杨酸甲酯的选择性可达到96.7%和57.7%。通过研究催化剂酸性对反应的影响,发现随着催化剂酸性增强和酸量增加,水杨酸的转化率和水杨酸甲酯的选择性也逐渐增高。
    改性TiO2催化剂光催化氧化脱硫
    陈 颖;马金丽;李金莲;王宝辉;王秀男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49. 
    摘要 ( 1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过渡金属改性纳米TiO2催化剂并进行了表征,用于FCC汽油模型含硫化合物脱硫。考察了TiO2的用量、四丁基溴化铵的用量以及Fe、Ni、Cu、Zn掺杂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CC汽油与甲酸体积比为1∶1、7.5%(mol)Ni-TiO2 20 mg、加入5 mg四丁基溴化铵、光照3 h条件下,脱硫率最高达到98.4%。
    复合薄膜用双组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和性能
    张婷婷,潘亚文,杨 娟,王有轩,陈贤益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52. 
    摘要 ( 1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复合薄膜用双组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初步研究了两种外加型交联剂环氧树脂6360、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对胶黏剂性能的影响。红外谱图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双组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中水性聚氨酯和交联剂发生了交联反应。外加交联剂可增加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交联度和黏度,从而有效提高胶黏剂的T型剥离强度和耐溶剂性能。环氧树脂较佳加入量在5%左右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约为10%。由双组分水性聚氨酯胶黏剂黏合的PET/PE薄膜在较高温度下适当处理一段时间,其黏合效果更佳。
    自交联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
    张婷婷;杜沛辉;肖新颜;张会平;万彩霞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56. 
    摘要 ( 16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等为主要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交联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自交联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研究了HFMA、NMA、复合乳化剂(SDS+OP-10)、引发剂(KPS)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最终转化率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MMA)∶m(BA)=1∶1及搅拌速率210 r/min条件下,HFMA、NMA、SDS+OP-10和KPS加入量分别为总单体量的7%、3%、3%和0.5%(均为质量分数),以及聚合温度75 ℃、反应时间4 h时,制备得到的乳液单体总转化率高,乳液凝聚率低,聚合反应稳定,涂膜的综合性能优良。此外,含氟乳胶膜的FT-IR及TG-DSC分析结果表明,HFMA有效地参与了共聚反应,提高了涂膜的耐热性。
    改性陶粒固定化酶的研究
    陈 亚;林 波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62. 
    摘要 ( 1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了以改性陶粒为载体固定化木瓜蛋白酶,通过对比实验确定了偶联剂种类和最佳固定化方案:采用硅烷(KH-570)和戊二醛共同偶联固定化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各因素浓度的最优组合:盐酸浓度为0.20 mol/L、硅烷质量分数为0.392%、戊二醛质量分数为0.25%。同时,测得该活化条件下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和相对活力分别为7.16%和9.90% 。
    微波合成掺锶羟基磷灰石
    李 洋;冉 旭;苟 立;冉均国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66. 
    摘要 ( 1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SrCl2、Ca(NO3)2和(NH4)2HPO4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合成了掺锶羟基磷灰石。对制备的SrHAP进行元素含量分析,采用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粉体产物的粒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法可以制备出元素组成接近原料计算化学计量比的掺锶羟基磷灰石;采用微波法可以快速得到结晶性好的SrHAP;掺锶量对微波合成的SrHAP的结构有显著影响;微波法比常规方法制备出的SrHAP粉体的粒度小。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7′-Br-脱水长春碱合成工艺
    李 硕;赵春芳;吴泽强;熊 茵;余龙江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70. 
    摘要 ( 18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以脱水长春碱为原料合成7′-Br-脱水长春碱过程进行最佳工艺条件的探索。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各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后,得到了合成7′-Br-脱水长春碱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NBS为溴代剂,其用量与底物的物质的量比为1.07∶1,TFA的加入量22 mL/L,在-68 ℃下反应90 min,终止反应后,得到卤代产物。产物经过缩环反应得到长春瑞滨,总收率达到70.56%,高于文献报道最大值。
    高铁浓度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动力学
    汪智姝;陈 晓;李万全;徐绍霞;张永奎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75. 
    摘要 ( 15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改变初始Fe2+浓度,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进行了研究。依据产物抑制的Monod方程,推导并建立了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高铁浓度下的生长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Fe2+浓度的增加,底物抑制作用增加,导致细菌对底物的亲和力减小,Ks值增大。细菌比生长速率的实验值和模拟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表明该动力学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高铁浓度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情况。
    茄尼醇的SFC制备色谱分离工艺
    耿中峰,吕惠生,张敏华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79. 
    摘要 ( 1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ZORBAX SB-C18(250 mm×9.4 mm I.D.,5 μm)色谱柱为固定相,SC-CO2/甲醇为流动相,考察了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提纯烟草萃取物中茄尼醇的工艺条件、流动相流速和改性剂含量对分离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和压力对茄尼醇容量因子、茄尼醇与相邻色谱峰组分分离度和选择性因子的影响。通过采用选定SFC分离工艺条件,茄尼醇产品纯度达到94.9%。
    超声辅助可见光光敏化处理水中4,4′-二溴联苯
    王 磊;韩萍芳;吕效平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84. 
    摘要 ( 1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单独可见光光敏化和US/光敏化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4,4′-二溴联苯(4,4′-DBB))的效能,并通过紫外吸收光强弱变化判断降解程度。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一定的去除效果,超声的加入使去除率得到进一步提高。选取6种光敏剂单独进行可见光光照对比实验发现,以碱性品红作光敏剂,pH值为6时,对2 mg/L的4,4′-DBB溶液光照30 min后去除率最高达到22.9%。28 kHz低频超声的加入使得去除率进一步提高到25.6%。两种方法去除4,4′-DBB的反应过程符合动力学拟一级反应规律,计算增强因子f为1.12。
    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主压降的实验研究
    刘 燕,张少峰,魏建明,李金红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89. 
    摘要 ( 1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喷嘴为颗粒循环装置的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为研究对象,考察颗粒直径、口径比、喷嘴安装位置、颗粒初始加入量及流体黏度对主压降的影响,得出了稳定操作情况下,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主压降与上述因素之间的经验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TiO2/高岭石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马惠言;简 丽;张前程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93. 
    摘要 ( 1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高岭石颗粒为载体,采用TiCl4水解法制备TiO2/高岭石负载型催化剂。以SEM、IR、XRD、BET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SEM观察到催化剂的表面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IR、BET结果表明有部分TiO2插入高岭石层间。以草酸为目标降解物考察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所制得的TiO2/高岭石负载型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比对比样品纳米TiO2高,同时探讨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应用技术
    稠油炼制减压蒸馏装置的扩能改造
    秦 娅;孙振光;王汉明;李鑫钢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497. 
    摘要 ( 15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自行开发的稠油炼制减压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集成技术。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某石化公司第三常减压蒸馏装置,并使其处理能力从4.0 Mt/a提高到了6.0 Mt/a。改造完成后,各侧线产品质量均达到了质量控制指标,特别是作为加氢裂化原料的减二、减三线产品中Fe离子浓度降到0.3×10-6以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黄姜中淀粉预分离生产皂素新工艺
    韩 枫;李稳宏;李 冬;唐 璇;高 蓉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501. 
    摘要 ( 16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工业上生产皂素所采用的传统工艺会产生大量酸性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从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入手,对淀粉预分离生产皂素工艺进行了研究。重点对影响淀粉收率以及减少酸量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此工艺淀粉收率为30%、盐酸用量减少15%,皂素收率提高了5.7%,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及良好的工业化推广前景。
    烟道气脱硫新工艺
    易争明;李群生
    化工进展. 2007, 26(10):  1505. 
    摘要 ( 1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脱硫新工艺除脱硫外还能进行脱碳。这个工艺包含SO2氧化、吸收、中和、结晶等工序及CO2的吸收、碳化过程,所有工序均在碳化窑中进行。此脱硫新工艺的原料来源非常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料电石渣代替石灰石作为SO2和CO2的吸收剂。工艺的脱硫效率和脱碳效率均能达到99%,将脱硫和制砖结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环境效益。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