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订阅
会议活动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关于本刊
本刊荣誉
编委会
理事会
征稿简则
重点栏目介绍
稿件处理流程
收付费情况
论文模板
出版伦理
本杂志发行版块分析
媒体介绍
广告报价
广告要求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进展与述评
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
纪红兵,佘远斌
化工进展. 2007, 26(5): 605.
摘要
(
17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则、绿色度的定量化以及绿色化学研究中出现的“绿色非绿”等基本问题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是否需要做必要的补充、绿色化学是否应该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定量描述和评价产品的绿色度(绿色化学)和制造过程的绿色度(绿色化工)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绿色化学的十二原则仍然是今后绿色化学化工研究的指导原则,但应增加设计并制备可回收并反复使用的物质,如催化剂、手性试剂等,以及使用过程强化及集成方法,改进原有化工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能耗等两条原则;绿色化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发展;绿色化学中的绿色度是可以量化的,但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参数和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克服离子液体等绿色化学研究中出现的“绿色非绿”问题。
Ni催化Suzuki反应的研究进展
杨柳波,王利民,刘 炼,潘笑娟
化工进展. 2007, 26(5): 615.
摘要
(
18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近年来镍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各类卤代芳香烃、磺酸芳基酯、有机硼等底物参与的Suzuki反应在反应条件方面的改进,随着催化剂、配体、还原剂的活性提高,反应条件越来越温和。比较了镍催化剂与钯催化剂的催化能力,镍催化剂向着稳定、高效、价廉的方向发展,且比钯催化剂适用范围广,是钯催化剂的理想替代品。介绍了新型的含氮杂环卡宾及非均相镍催化剂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进展
张广宏,赵福真,季生福,银凤翔,李成岳
化工进展. 2007, 26(5): 624.
摘要
(
1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催化燃烧消除,特别是芳烃类、醇类、醛类、卤代烃类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进展,评述了用于各类VOCs催化燃烧消除催化剂的性能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催化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性能差异,并对VOCs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参考。
天然气吸附剂研究进展
蒋宝城,张永春,周锦霞,张驭时
化工进展. 2007, 26(5): 632.
摘要
(
1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国内外天然气吸附剂成型活性炭的开发情况和发展动态。介绍了粉体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归纳了成型压力、胶黏剂添加量、后处理温度、后处理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总结得出成型的关键在于对胶黏剂的选择及成型工艺条件。评述了成型活性炭的孔结构是影响甲烷吸附储存量的主要因素。
改性羟乙基纤维素水溶液流变性能的研究进展
郑文杰,叶 君,熊 犍
化工进展. 2007, 26(5): 636.
摘要
(
1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经疏水化改性和阳离子化改性的羟乙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流变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如改性羟乙基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溶液浓度、温度、侧链的种类、侧链链长、物质的量分数及其分布等;评述了表面活性剂与改性羟乙基纤维素形成复合体系溶液的流变性能。分析了由于改性羟乙基纤维素分子结构的改变而使其溶液体系增黏的机理。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研究进展
常雁红,王化军
化工进展. 2007, 26(5): 642.
摘要
(
13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催化剂体系和反应条件等方面,综述了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新进展。介绍了硫酸二甲酯法、环烷基碳酸酯法和甲醇、环氧烷、CO2一步合成法,并评价所用催化剂的性能,分析了这些合成方法的优缺点。
烃类脱臭用含铜材料研究进展
孟 启,王 雪,任 凯,姜 艳,席海涛,孙小强
化工进展. 2007, 26(5): 647.
摘要
(
1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氧化铜复合物、含铜分子筛、载铜纤维材料和载铜树脂等不同类型的脱臭材料,从材料制备、结构特征、使用效果和脱硫醇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各类含铜材料在烃类脱臭方面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有机聚合物含铜材料在脱臭活性和可再生性方面的发展潜力。
吸附法深度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研究进展
单佳慧,刘晓勤,岳 军,姚虎卿
化工进展. 2007, 26(5): 651.
摘要
(
1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吸附法深度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吸附机理及技术进展,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反应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的研究进展。物理吸附脱硫技术对硫化物的选择性较差且很难实现深度脱硫,而反应吸附脱硫在高温下才能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剂的再生温度较高。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最具发展前景,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深度脱硫,是近期最有希望实现零硫目标的脱硫技术,但吸附剂对含硫化合物的选择性和硫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炭黑亲水性改性的研究进展
袁 霞,房宽峻
化工进展. 2007, 26(5): 657.
摘要
(
19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炭黑的元素组成和表面官能团出发,介绍了增强炭黑亲水性改性的3种方法:氧化改性、接枝改性和包覆改性。氧化改性分为气相氧化、液相氧化、阳极氧化和等离子体氧化,接枝改性分为捕获性接枝、引发性接枝和反应性接枝,包覆改性的方法有微乳液聚合包覆和相分离法包覆。亲水性改性后的炭黑对水的润湿性增强,在水中分散更稳定。
我国工业甲醇提纯制备高纯甲醇的研究进展
刘范嘉,张卫江,谢英芹,张志刚,杨光辉
化工进展. 2007, 26(5): 668.
摘要
(
18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照工业甲醇和高纯甲醇的指标要求,分别介绍了工业甲醇中的有机物、离子和水3大类杂质去除方法的研究动态,对我国工业甲醇提纯制备高纯甲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了我国现有的高纯甲醇制备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发意义。
有机异氰酸酯生产技术进展
马德强,丁建生,宋锦宏
化工进展. 2007, 26(5): 668.
摘要
(
13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近年世界有机异氰酸酯的生产技术发展状况、液相光气化混合反应技术、气相光气化混合反应技术、非光气法制异氰酸酯研究与技术进展等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研究开发
高浓度水热法制备改性纳米氢氧化铝及流变性能
曹亚鹏,郭 奋,梁 磊,陈建峰
化工进展. 2007, 26(5): 674.
摘要
(
19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流变学角度对高浓度水热法制备改性纳米氢氧化铝(MATH)进行了研究。流变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氢氧化铝(ATH)悬浮液是黏度极高的时变性非牛顿流体,其黏度随质量分数增加而显著增加。在酸性条件下,采用流变的方法筛选出对纳米ATH悬浮液有明显降黏作用的改性聚合物分散剂。将改性聚合物分散剂添加在高浓度ATH水热改性反应中,纳米ATH悬浮液的最大固含量从78 g/L提高到293 g/L,成功制备出了超薄菱形、热失重温度超过350℃、热失重率约为50%的改性纳米氢氧化铝。
新型网架规整填料的传质性能
杨芬芬,张敏卿,李 健,刘兆彦
化工进展. 2007, 26(5): 679.
摘要
(
20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一种新型网架规整填料用于萃取时的传质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在F50 mm的填料萃取塔中,选用煤油–苯甲酸–水和30%TBP(煤油)–乙酸–水两种不同界面张力的物系,测定了该填料和F10 mm的鲍尔环填料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扣去影响因素,网架填料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至少会比鲍尔环填料低25%,而网架填料的堆积密度仅为鲍尔环的38%。同时对影响传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填料的特点,提出了优化设计原则。
ZrO
2
/Ti-MCM-41的制备、表征及催化裂解聚丙烯反应的性能
谢芳菲,刘福胜,解从霞,于世涛,葛晓萍
化工进展. 2007, 26(5): 684.
摘要
(
1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中孔分子筛ZrO2/Ti-MCM-41,通过XRD、N2吸附-脱附、FT-IR、UV-Vis对其进行表征,表明其具有中孔结构,并且随着ZrO2含量的增加,ZrO2/Ti-MCM-41孔道的长程有序性和结晶度有所减弱,直至失去中孔结构。将其应用于聚丙烯(PP)的催化裂解反应,通过考察硅钛比、负载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ZrO2/Ti-MCM-41催化裂解PP反应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i)∶n(Ti)=40,ZrO2负载质量分数为18%的ZrO2/Ti-MCM-41,在反应温度400 ℃,m(ZrO2/Ti-MCM-41)∶m(PP) =0.02,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PP的转化率可达91.2%,液体产物的收率为83.6%,该结果优于热裂解及传统的HZSM-5小孔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裂解结果。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制备红磷微胶囊阻燃剂
张发兴,刘亚青,卫晓利,徐 峥
化工进展. 2007, 26(5): 690.
摘要
(
1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利用自制特殊喷嘴制备红磷微胶囊阻燃剂。实验研究了喷嘴温度、膨胀前釜内温度、红磷粒子质量流量以及釜内压力对包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嘴温度和高压釜内温度相等,即Tf= T =120 ℃,红磷质量流量Vm=1.5 g/min,釜内压力p≥16 MPa时,红磷微胶囊粒子包覆效果较理想。
丙酮裂解自由基加入下的钙钛矿脱硫催化剂
蔡进军,马 智
化工进展. 2007, 26(5): 695.
摘要
(
1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XRD和XPS分析考察了丙酮加入后含氧脱硫钙钛矿催化剂LaCoO3的物相结构和表面状态变化。结果表明:氧破坏催化剂的活性相(硫化物)成为氧化物和硫酸盐,丙酮裂解出的自由基能除去烟气中的氧,大大提高了SO2的转化率;光解丙酮由于对SO2的氧化作用,对催化剂的活性相有影响,产生硫酸盐(LaO)2SO4,使S的收率不高;热解丙酮对催化剂的活性相没有破坏,保持La2O2S和CoS相,与预硫化后催化剂一致。
超声波雾化碳分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
张泽强,胡文祥,沈上越
化工进展. 2007, 26(5): 699.
摘要
(
1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铝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在特制的反应装置中,通过超声波使铝酸钠溶液雾化后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并在丁醇中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纳米Al(OH)3粉体。考察了NaAlO2浓度、CO2与载气流量比、表面改性等因素对Al(OH)3粒径的影响。利用XRD、TEM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方法对制备的Al(OH)3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条件优化后所制备的Al(OH)3粒子呈单斜晶系,具有疏水性,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50 nm。
菜籽油的羟化乙氧基化改性与加脂应用
任 斌,姜 玉,汤克勇,秦树法,郑学晶
化工进展. 2007, 26(5): 702.
摘要
(
18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菜籽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环氧化和环氧化开环反应,合成了羟化乙氧基化双重改性菜籽油。最佳合成条件如下。(1)环氧化反应: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以冰乙酸为活性氧载体,催化剂用量为酯交换菜籽油质量的5%、双氧水用量为酯交换菜籽油质量的40%、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6 h,(2)开环反应:环氧化油脂与聚乙二醇(PEG)的质量比为1.67∶1、KOH用量为环氧化油脂质量的1%、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55 ℃。最终得到以羟化乙氧基化双重改性菜籽油为主的加脂剂,具有极好的乳化性、稳定性,经加脂的成革柔软、丰满、有弹性,手感滑爽,加脂效果优良。
HY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青叶口恶烷
刘 玲,于心玉,王雯娟,杨建国
化工进展. 2007, 26(5): 707.
摘要
(
1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以异丁醛和2,2,4-三甲基-1,3-戊二醇(TMPD)为原料,HY沸石分子筛为催化剂合成了青叶口恶烷的反应,考察了醛醇比、反应时间、带水剂、催化剂用量与其循环使用性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催化体系相比,该体系不仅具有相当的转化率和选择性,而且具有催化剂分离简单、可循环使用的优点。
非离子模板剂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铝及表征
赵瑞红,郭 奋,李翠平,陈建峰,赵焕祺
化工进展. 2007, 26(5): 710.
摘要
(
17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硝酸铝为原料,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为模板剂,磷酸氢二铵为辅助剂,通过沉淀方法合成有序介孔氧化铝。探讨了模板剂的选取、反应终点pH值、反应温度、后处理工艺和辅助剂等条件对合成的有序介孔氧化铝结构影响,采用BET、XRD、TEM等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有序介孔氧化铝比表面积大且孔分布窄,形成的蠕虫状孔道具有一定的有序性。
膜萃取处理高浓度含苯胺废水
吴丽丽,周集体,张爱丽,夏元化,肖 敏
化工进展. 2007, 26(5): 715.
摘要
(
1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采用橡胶膜作为分离膜处理高浓度含苯胺废水。考察了废水初始浓度、水力条件、操作温度、萃取液pH值及离子强度等因素对苯胺去除效果及总传质系数的影响及该工艺对大连绿源药业公司工业废水处理的效果。实验发现该传质过程主要受膜阻控制;渗透系数与温度之间符合范霍夫–阿伦尼乌斯方程;离子强度改变了苯胺在相间的分配系数,影响传质过程;在流速3.05 L/d、温度50 ℃、pH值约等于1、膜管长18 m条件下,实际工业苯胺废水进水浓度为33081 mg/L时,苯胺的去除率基本维持在97%以上,单位废水净收益为103.84元/吨。
氧化锌烟灰脱除废气中二氧化硫
黄 明,张俊丰
化工进展. 2007, 26(5): 720.
摘要
(
14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入探讨了ZnO浆液直接吸收SO2的机理,提出了ZnO浆液间接脱硫工艺并分析了机理,实验研究了浆液固含量、液气比及入口SO2体积分数、空塔气速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N
,
N
–双十二烷基壳聚糖/聚(L–乳酸)复合膜的氢键及相容性研究
廖耀祖,辛梅华,李明春
化工进展. 2007, 26(5): 725.
摘要
(
1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氯仿为共溶剂,通过溶液共混,制备了不同组成的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聚(L–乳酸)(NCS/PLLA)复合膜。利用红外光谱、热分析、WAXD及SEM探讨了复合膜的氢键作用和相容性。红外分析表明,NCS随PLLA的加入,NCS的缔合羟基伸缩振动由3430cm-1红移至3 380 cm-1、谱带变宽、吸收增强;随NCS的加入,PLLA的羰基伸缩振动由1 760 cm-1红移到1 753 cm-1。热重及热重微分分析表明,复合膜的热稳定性高于纯NCS;DSC分析表明,NCS的加入使PLLA的Tm降低,结晶度下降。WAXD分析表明,NCS的加入使PLLA在2θ=16.7°和2θ=19.1°的结晶衍射峰往低角度偏移、峰变宽、峰强逐渐减弱,当NCS为50%和75%时,PLLA的结晶衍射峰消失。SEM观察表明NCS/PLLA复合膜无相分离。实验结果表明NCS与PLLA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应用技术
采用膜分离技术从气相法聚乙烯装置的尾气中回收烃类
于正一,井新利,花开胜,靳晓伏
化工进展. 2007, 26(5): 731.
摘要
(
1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有机蒸气膜分离的技术进展,阐述了应用膜分离技术从有机蒸气/氮气混和气中分离回收丁烯和异戊烷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操作条件对膜回收效果的影响。将膜分离技术用于气相法聚乙烯尾气回收系统回收烃类,其脱除率可达80%以上。渗透气经压缩、冷凝进一步回收,达到了减少排放的效果。应用表明膜分离方法以其清洁、高效、低投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聚丙烯酸钠吸水性树脂在减阻润滑中的应用
张维刚,崔英德,方岩雄
化工进展. 2007, 26(5): 735.
摘要
(
1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以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钠吸水性树脂,研究了树脂用量对原油品质、润滑减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中加入树脂40~160 μg/g,油品性质基本不变,减阻率20%以上;合成的交联剂和树脂经IR分析鉴定确认是目的产物。
节能技术专栏
节能型甲醇精馏工艺研究
刘保柱,章渊昶,陈 平,姚克俭
化工进展. 2007, 26(5): 739.
摘要
(
1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两种节能型甲醇精馏新工艺。在改进的三塔双效精馏工艺中,加压塔的蒸汽不仅用作常压塔的热源,还同时供给预塔的再沸器。四塔双效精馏工艺在传统三塔流程中新增一个加压塔,它的蒸汽用于预塔的再沸器,新增加压塔的塔顶得到精甲醇产品,塔底排出废水。对两种新工艺进行了稳态模拟,结果表明各换热器的两侧有合适的温差,换热器可以正常工作,对3种工艺的对比表明,改进的三塔工艺比传统三塔工艺节能16.67%,四塔工艺比传统三塔工艺节能16.17%。
产品与市场
有机异氰酸酯的生产及市场消费状况
马德强,宋锦宏,丁建生
化工进展. 2007, 26(5): 743.
摘要
(
1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近年国内外有机异氰酸酯生产及市场消费状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未来的生产消费趋势进行了展望。
微生物及其酶法生产稀有L-戊糖
李良智,芮新生,万屹东
化工进展. 2007, 26(5): 750.
摘要
(
17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戊糖是高价值的稀有糖,是制备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手性前体分子。微生物合成或者酶生物催化是生产非天然稀有单糖的富有吸引力的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及酶法合成几种稀有L-戊糖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稀有L-戊糖的市场前景。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终审
编辑登录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被引用排行
RSS
E-mail Alert
作者中心
论文模板
论文摘要写法
标准关键词库
中图分类号查询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著作权授权声明书
《化工进展》编辑部与北京进展期刊社有限公...
更多>>
专家中心
专家审稿须知
综述性文章评审意见表
研究性文章评审意见表
《化工进展》第十一届编委会
《化工进展》第十届编委会
《化工进展》第九届编委会
《化工进展》第八届编委会
更多>>
编辑部公告
“多相流测试”专刊开放投稿啦!
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 ——《化工进展》主编谭天伟...
致谢:《化工进展》2023年度审稿专家
关于表彰中国化工学会会刊 2023 年度高被引...
关于表彰中国化工学会会刊 2023 年度优秀审...
“热化学反应工程技术”专刊开放投稿啦!
“碳氢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专刊开放投稿啦!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科学网
更多...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