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4-04-05
    特约评述
    煤制低碳烯烃工业示范工程最新进展
    吴秀章
    化工进展. 2014, 33(04):  787-794. 
    摘要 ( 11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神华包头煤制低碳烯烃示范工程的工艺总流程,包括煤气化,合成气变换与净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烯烃分离,烯烃聚合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工艺过程。总结该工程在建设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开发和掌握了煤制烯烃系统集成技术、工程化技术、开工和运行技术、C4深加工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文章还介绍了工程商业化运行情况,指出3年的商业化运行结果表明,煤制烯烃示范工程运行安全稳定,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总结指出煤制烯烃示范工程的成功运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此项工业化技术的国家,对中国降低石油和基础化工原料对外依存度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过程与装备
    混合澄清槽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进展
    马婷婷1,孙津生1,王运东2
    化工进展. 2014, 33(04):  795-802. 
    摘要 ( 1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高新技术材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混合澄清槽具有操作稳定性好、级效率高、结构简单、易放大等优点,是稀土分离工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萃取设备。本文概述并分析了应用于混合澄清槽模拟的数值模型,结果表明Eulerian-Eulerian多相流模型、k-?湍流模型和多参考系模型因使用简便、精度可靠、对计算机性能要求不高而被当前的研究者们大量采用。此外,针对混合澄清槽抽吸性能、混合特性和澄清特性三大重要性能指标,分别总结了影响各性能的主要参数和调控方法,分析表明在抽吸性能和混合时间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在液滴聚并破碎数值研究、澄清方式和改进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构建高精度网格、采用更细致分析流场时空发展趋势的大涡模拟和引入种群平衡模型等方法将是下一步深入研究混合澄清槽的重要方向。
    物理场强化气液传质的研究进展
    金付强,张晓东,许海朋,华栋梁,张杰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03-810. 
    摘要 ( 8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简述了磁场、电场、电磁场、超声场和超重力场5种物理场的作用机理,综述了这些物理场在强化蒸发、精馏和气体吸收等气液传质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概述了物理场强化气液传质的热力学研究进展。分析表明,物理场强化气液传质在化工、环保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实验阶段,其机理和各种因素对强化效果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指出今后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继续探索物理场强化传质的作用机理,拓展其应用领域,并对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实验和热力学研究两种方法对不同种类物理场强化传质效果进行比较,以确定各种物理场的适用体系。
    非光气合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研究进展
    尚建鹏,李作鹏,武美霞,郭永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11-816. 
    摘要 ( 8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非光气合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主要方法,重点阐述了以CO、碳酸二甲酯、CO2、氨基甲酸烷基酯等为羰基化试剂的合成途径,并对各合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指出氨基甲酸烷基酯以其毒性低、活性高以及制备简单等优点使其成为合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最具工业化应用前景的羰基化试剂;而以CO2为羰基化试剂合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路线符合当前绿色化学的主题,为CO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尿素水溶液液滴的蒸发特性
    黄镇宇,殷科,周志军,王智化,杨卫娟,周俊虎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17-823. 
    摘要 ( 18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石英管式炉上通过挂滴法来观察单个尿素水溶液(urea-aqueous-solution,UAS)液滴的具体蒸发过程,比较了不同环境温度以及不同初始直径大小下液滴的蒸发特性。结果表明,尿素溶液液滴在100~1300 ℃的温度范围内呈现出了不同的蒸发行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液滴的蒸发行为较为复杂,如气泡的产生、液滴的变形以及发生微爆的现象;但是,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这些现象就变得非常微弱甚至消失。同时,还定量分析了稳态蒸发常数与温度、液滴初始直径之间的变化关系,发现在初始直径为2.5 mm、温度在100~600 ℃之间变化的情况下,稳态蒸发常数从0.02075 mm2/s增加到了0.23953 mm2/s,增大了10倍左右。此外,还对气流流速为0.25~1.25 m/s范围内的液滴蒸发特性作了实验研究。当液滴周围有强迫气流存在时,液滴与气体间的换热方式由导热转变为对流换热,从而增强了液滴表面的传热传质能力,促进了液滴的蒸发。
    低GWP工质空调冷凝器性能模拟计算
    韩广明,李敏霞,马一太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24-830. 
    摘要 ( 1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翅片管式冷凝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数学模型,考虑了冷凝器内部的实际流动状态,包括压降和流动型态,用Visual Basic计算机语言编写了翅片管式冷凝器模拟计算程序,并利用R22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基于此模型模拟了低全球变暖潜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工质R290、HFO1234yf和HFO1234ze在冷凝器内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了改变迎面风速、制冷剂质量流量以及管内径尺寸时换热量和压降的变化情况,并与现在广泛使用的R410A进行了性能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风速时R290换热量最大,HFO1234yf最小;相同情况下HFO1234yf和HFO1234ze最容易达到过冷状态;压降相同时,R410A的质量流量最大,R290的最小;换热量相同时,HFO1234yf的质量流量最大,R290的质量流量最小。为低GWP工质翅片管式冷凝器的优化设计和系统匹配以及制冷剂的替代提供理论基础。
    交叉缩放椭圆管颗粒污垢特性的实验分析
    徐志明1,王景涛1,王磊1,张一龙2,刘坐东2,贾玉婷1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31-836. 
    摘要 ( 1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纳米氧化镁颗粒在交叉缩放椭圆管内部的污垢规律,本文选用纳米氧化镁颗粒配置纯胶体溶液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颗粒直径、颗粒浓度、工质流速和温度工况下交叉缩放椭圆管的污垢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结垢表面。结果表明:交叉缩放椭圆管纳米颗粒污垢下无明显诱导期;在相同的工况下,颗粒粒径越小,结垢速率越快,污垢热阻渐近值越大;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加,结垢速率加快,污垢热阻渐近值明显增大;随着流速的增加,污垢热阻渐近值和结垢速率都有所降低;污垢热阻渐近值随着实验管段入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超重力旋转床气相传质CFD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周晓伟,张新玉,杨斌,于平安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37-842. 
    摘要 ( 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闭式循环柴油机中超重力旋转床的水吸收二氧化碳过程,开展了仿真与实验研究。建立旋转床三维物理模型,采用欧拉-拉格朗日两相流模型对气液流场进行流体力学计算。以希格比的溶质渗透理论为基础,设置气相源项,对液相吸收二氧化碳过程进行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操作参数对其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过程在靠近丝网与分布器位置较为强烈,吸收性能随着旋转床转速与吸收因数增加而加强,随着进气浓度增加而降低。仿真中设置的源项能模拟床内吸收的过程,仿真与实验得出的液相传质单元数有较高的一致性,平均相对误差在10%左右,最大误差为20.6%,在高进气浓度下仿真偏差较大。总的来说,仿真能较好地模拟实际二氧化碳在旋转床中的吸收过程。
    基于换热器分时共享机制的多时期换热网络结构设计
    陈彩虹,蒋达,钱锋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43-849. 
    摘要 ( 8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季节性的供需变化和化工过程中操作条件的变化,换热量也随之变化。由于不同时期换热需求的不同,多时期换热网络的设计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利用同步优化方法对每个时期单独进行数学规划模型的建立,运用GAMS软件求解得到单时期最优的换热网络设计;其次,为了减少不同时期换热网络整合后设备的投资成本,可采用一种分时共享机制对换热网络中所有参与热交换的匹配进行设计,然而该设计会带来管线成本的增加;最后,针对分时共享机制带来的管线成本的增加,提出了一种管线长度的优化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不仅可以得到换热网络中最少的管线成本,还可以给出换热器的最佳放置位置,优化了网络 结构。
    改进的教学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于坤杰1,王昕2,王振雷1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50-854. 
    摘要 ( 9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教学优化算法(TLBO)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算法的改进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学因子(TF)进行自适应调整,使TF随算法迭代减小,这样算法在搜索前期采用全局搜索,搜索空间快速收敛于最优解附近,提高搜索速度,搜索后期采用局部精细搜索以获得高精度的解。二是引入信任权重,对学生已获得的知识采取部分信任的策略,避免对已获取知识的过分信任,增加学生个体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利于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算法在8个标准测试函数上应用,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并且能够跳出局部最优。最后将改进的算法应用到乙烯裂解炉裂解运行效益优化中,显著提高了裂解炉的效益。
    能源加工与技术
    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机遇分析
    张勇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55-860. 
    摘要 ( 1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大型能源企业的内生性需求角度,提出现代煤化工产业有望成为能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符合国家能源战略、有利于企业减轻环保压力、提升能源转化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同时提出布局现代煤化工产业必须审慎面对如下问题,如化工生产经验、国家产业政策、项目投资风险、产能面临过剩等,并提出了相应建议,认为有条件的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具体操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审慎布局,加强煤化工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加强对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认清投资风险量力而行、项目决策要建立在产品论证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电渗拖曳的研究进展
    屈树国1,刘欣2,盖恒军1,李建隆1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61-865. 
    摘要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质子交换膜的电渗拖曳直接影响燃料电池的水管理和电池系统复杂性。本文对质子交换膜电渗拖曳系数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经比较发现:电渗拖曳池、氢泵、电泳核磁共振法可测量质子交换膜与液态水接触时的电渗拖曳系数,其值一般在2~5;活度梯度法和电泳核磁共振法可测量质子交换膜与气态水接触时的电渗拖曳系数。随着复合质子交换膜的发展,亟需普遍性的测量方法测定复合膜的电渗拖曳系数,为燃料电池模型提供相关的参数,以利于数学模型对质子交换膜的准确描述。
    催化裂化(FCC)油浆作煤直接液化溶剂的研究进展
    黄风林,郭亚冰,范峥,倪炳华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66-872. 
    摘要 ( 1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制油工艺等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是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溶解性好、提供/传递氢能力强且热稳定性高,其溶剂选择、使用是影响煤制油工艺经济运行的关键。本文以煤液化溶剂作用为基础,通过对液化自身产物、废塑料及FCC油浆等煤直接液化溶剂的组成、性质及作用效果的综合评述,指出煤、溶剂、氢气间的混合并非理想混合,与煤H/C适宜、极性相近的溶剂在共处理过程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液化过程的转化率、轻质产物选择性明显提高。分析表明,协同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煤、溶剂的组成、性质匹配。煤-重质烃共处理工艺利用富芳烃油浆溶解性好、提供/传递氢能力强的特点强化了煤热解加氢反应的进行,同时煤加氢液化产生的多孔残煤具有吸附性强的特点,有助于重质烃改质,使共处理转化率显著提高、轻质产物选择性增大。最后指出,煤-重质烃共处理的协同作用为改善煤、中质/重质芳烃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能。
    生物质催化热解制备左旋葡萄糖酮的研究进展
    卫新来1,2,隋先伟3,俞志敏1,2,金杰1,2,吴克2,王文奎1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73-877. 
    摘要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左旋葡萄糖酮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合成子,催化热解生物质制备左旋葡萄糖酮具有经济、环保等特点,是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又一新平台。本文综述了催化热解生物质制备左旋葡萄糖酮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无机酸、固体酸、固体超强酸、氯化物等催化剂对热解制备左旋葡萄糖酮的影响。阐述了各催化剂的优势与局限性:无机酸催化剂价格低廉、催化效率高,但原料预处理复杂、易腐蚀设备且难以回收;固体酸催化剂腐蚀性较小,易于分离回收,但催化效果较弱;固体超强酸催化效果良好且易于回收利用,但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氯化物催化剂价格便宜、易于获得,但催化效果不佳。开发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可回收利用的催化剂是今后热解制备左旋葡萄糖酮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微藻碳水化合物生产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
    赵永腾,李涛,徐军伟,赵鹏,余旭亚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78-882. 
    摘要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开发新能源变得非常迫切。微藻因为生长速度快,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碳水化合物积累量高,近年来成为生物燃料生产的研究热点。微藻碳水化合物制备生物燃料极具潜力,但规模化培养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文总结了微藻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及代谢,介绍了微藻碳水化合物的酶水解、化学和超声等预处理方法,比较分析了酶糖化和化学糖化特点,简述了传统的厌氧消化、活性污泥发酵技术用于微藻碳水化合物制备生物燃料的循环利用优势,对微藻碳水化物制备生物液、气态燃料的研究进展、经济性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微藻碳水化合物制备生物燃料需要以更经济、有效的糖化和发酵技术为未来研发方向。
    木质纤维素糖平台基质组成结构的分析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孙付保1,王亮1,2,谭玲1,2,曹钰1,刘健权1,张震宇1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83-890. 
    摘要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纤维质原料复杂的理化组成和多级结构的致密不均一性,以及不同种属原料经不同方法预处理后的基质差异性,导致了分析检测问题的复杂性。当前的一系列研究资料显示,借助现代分析表征技术全方位多尺度地解析天然植物细胞壁组成结构、预处理后组成结构变化和酶解时底物-酶构效关系等,已经成为普遍利用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综述一些代表性仪器分析方法(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用于表征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前后组成结构变化和比较不同方法预处理效果的研究状况,然后对新近出现的一些分析表征技术(原子力显微镜、原位原子显微镜、多尺度显谱和时实相关成像)和用于研究预处理及酶解时基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叙述,最后对预处理和酶解领域获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及其酶解研究趋势进行了一些展望。
    干馏终温对油砂半焦表面特性的影响
    王擎,戈建新,贾春霞,许晓飞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91-895. 
    摘要 ( 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法和电镜扫描研究了印尼油砂干馏热解过程中半焦表面特性的变化,并利用分形维数来定量描述半焦表面形态的复杂程度。结果表明,半焦BET比表面积与孔容积随干馏终温的变化趋势相近,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FHH方程回归得到的分形维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半焦内部孔隙结构的分形特性,挥发分的吸出、塑性变形、气体产物的逸出以及油蒸汽的再凝结造成的闭孔效应的多种作用的交替影响,使分形维数在不同的温度区间有不同的变化趋势。电镜扫描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半焦表面的孔结构特征,利用Matlab编程分析电镜图片得到的盒子维数与氮吸附数据拟合得到的FHH分形维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微波裂解稻壳生物焦水浸出物及固体残渣的利用
    王允圃1,2?,刘玉环1,2,阮榕生1,2,温平威2,姚远1,2,万益琴1,2,刘英语1,2,程方园1,2
    化工进展. 2014, 33(04):  896-899. 
    摘要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波裂解稻壳提取乙酸和糠醛后得到低硫高硅的生物焦,采用水浸渍的方法,将生物焦中的矿物质和糖类物质分离后浓缩结晶,通过ICP-AES、GC-MS等分析,磷、钾以及葡萄糖、甘露糖含量较高。以剩余的生物焦粉末为原料制备生物质蜂窝煤,确定生物质蜂窝煤最佳固体残渣与黏土配比为10∶4,生物质蜂窝煤单位质量发热量达到了矿物质蜂窝煤的70%,为其发展成为可再生固体燃料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内部重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非线性预测控制
    刘欣,郝晓弘,杨新华,安爱民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00-906. 
    摘要 ( 1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系统运行除了电堆本体外还需要包含诸多其他辅助组件以期获得系统输出的最大效率,为了使SOFC电堆能够对纯氢以外的燃料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加入了燃料内部重整装置和燃烧室两个重要辅助组件。文中在对系统展开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能够更有效地使输出燃料气体的组分、温度、压力、浓度和流率满足燃料电池堆正常运行的需要,通过仿真分别论证了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和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两种不同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工业催化
    抗SO2和H2O中毒的低温NH3-SCR脱硝催化剂研究进展
    杨超1,程华1,黄碧纯1,2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07-913. 
    摘要 ( 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温NH3-SCR技术能在较低温度下实现NOx高效转化为N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若反应气体中含有H2O和SO2时,会导致低温NH3-SCR催化剂中毒失活,限制了低温NH3-SCR技术的应用。本文对低温NH3-SCR催化剂H2O和SO2中毒机理进行了阐述,重点关注以V、Mn、Ce、Fe 4种过渡金属和以贵金属为活性组分的低温NH3-SC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元素掺杂、载体性质、制备方法和反应机理等方面与催化剂抗SO2和H2O中毒性能的关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是深入分析催化剂中毒时硫酸盐类的生成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
    络合剂对加氢精制催化剂影响的研究进展
    黄婷婷,柴永明,商红岩,燕群,刘晨光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14-920. 
    摘要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络合剂作为一种常用的助剂,由于其能提高加氢催化剂的性能而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络合剂对加氢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引入络合剂后催化剂硫化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络合剂的加入对金属浸渍液性质与催化剂加氢活性的影响,及采用共浸渍和分步浸渍引入络合剂时络合剂不同的作用机理。总体来看,络合剂的添加可以延迟助剂Ni(Co)的硫化,降低Mo(W)的硫化温度,进而提高Mo(W)的硫化程度,减弱活性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增强了活性组分的分散性,最终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最后指出对络合剂改性的加氢脱硫催化剂在作用机理、工业催化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Mn-Fe-Ce/TiO2低温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优化及其表征
    耿春香,柴倩倩,王陈珑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21-924. 
    摘要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渍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Fe-Ce/TiO2低温SCR催化剂,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脱硝效果的影响,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通过X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了SO2浓度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n-Fe-Ce/TiO2催化剂负载量为30%,n(Mn)∶n(Fe)∶n (Ce)=4∶1∶0.1,500 ℃焙烧时脱硝性能最佳,达95%以上,催化剂的载体主要以锐钛矿型TiO2晶型存在,FeOx、CeOx保持无定形的结构,通入烟气中SO2的浓度≤70 mg/m3时,中毒的催化剂在停止通入SO2后其部分活性可以自行恢复,浓度>70 mg/m3过程中中毒的催化剂均为永久性失活。
    砷对商业V2O5-WO3/TiO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阮东亮1,盘思伟2,韦正乐2,黄碧纯1,程华1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25-929. 
    摘要 ( 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某燃煤电厂钒钛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该催化剂的As中毒,考察了不同浓度的As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合H2-TPR、XPS、NH3吸附FT-IR实验分析As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As中毒后,其活性下降,并且As浓度越大,活性下降越明显;催化剂表面的W和Ti的化学形态不受As的影响,而V物种出现多样化;As对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吸附NH3的Bronsted酸位减少,而对其酸强度和催化反应途径的影响并不显著。
    钙钛矿型催化剂La1-xSrxMn0.95Ni0.05O3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O
    阿荣塔娜1,2,3,李永红1,2,3,李晓良1,2,3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30-934. 
    摘要 ( 1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钙钛矿型催化剂La1-xSrxMn0.95Ni0.05O3,用XRD、BET、NH3-TPD等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进行表征。将该催化剂应用于NH3 选择性催化还原 NO 反应中,考察了锶掺杂量对SCR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 100~350 ℃ 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锶取代量x为0.6 时,NO转化率最高,达到了95% 以上。此外,为了提高低温SCR活性和抗水抗硫性能,A位双取代锶和铈元素,显著提高了低温催化活性和抗水耐硫性能。
    工业钛钨粉制备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的对比研究
    杜云贵,杨佳,沈世玉,辜敏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35-940. 
    摘要 ( 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国产和进口专用于制备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剂的工业钛钨粉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V2O5-WO3/TiO2催化剂,测试了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并且采用低温N2吸附法、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SEM/EDX)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为提高国产钛钨粉的质量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国产钛钨粉制备的催化剂脱硝性能稍差于进口,其原因除了原料组成之外,还在于国产钛钨粉制备的催化剂孔容低于进口,活性组分的负载量较低;国产的钛钨粉中有少量的金红石,而且晶粒度较小,烧结程度较进口的大。提高国产钛钨粉的质量,除其组成适当外,还应考虑增大孔容,避免金红石的形成。
    共沉淀法制备Cu/ZnO催化剂用于1,4-丁二醇合成吡咯
    胡云峰,潘志强,刘万成,孙铎,王瑞浦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41-946. 
    摘要 ( 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Cu/ZnO催化剂成功应用于1,4-丁二醇合成吡咯的反应,利用气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XRD、H2-TPR、N2O分解对Cu/ZnO催化剂的成分Cu0和ZnO的作用进行分析。实验研究表明,Cu0是该反应的催化活性中心,ZnO起到了分散和稳定铜颗粒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由于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形成了CuZn(OH)2CO3和(CuZn)5(OH)6(CO3)2这两种前体导致的。尽管Cu0是该反应的催化活性中心,Cu/ZnO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Cu0的比表面积不呈线性关系,该反应具有晶面敏感性。在常压、280 ℃、1,4-丁二醇的空速为0.46 h?1、氨醇摩尔比为1.1∶1条件下对催化剂进行评价,Cu/Zn摩尔比为1∶1时1,4-丁二醇的转化率为100%,吡咯有较佳的选择性为58%。
    材料科学与技术
    仿生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
    李好,于思荣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47-953. 
    摘要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疏油表面由于在解决石油对管道壁的黏附、海洋油污污染等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几种特殊生物的表面结构和润湿性、经典的润湿理论模型及润湿理论的新进展;按照制备方法的不同分别介绍了近年来仿生超疏油表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现有制备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指出建立完善且更符合实际的润湿理论模型,以制备出成本低、周期短、方法简单同时具有较稳定的、耐久性好、耐磨损、与基体结合牢固的超疏油表面,是超疏油表面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海藻酸钠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进展
    吴慧玲,张淑平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54-959. 
    摘要 ( 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藻酸钠纳米复合材料是将海藻酸钠与纳米材料通过相应的技术制备得到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功能特性、生物相容性及特殊的纳米效应,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简介了海藻酸钠纳米复合材料的理化特性及功能特性,综述了其在生物医药、食品及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该类材料在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支架、抗菌材料及创伤敷料、食品包装、工业生产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及进展,并指出该复合材料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要从制备工艺的优化、安全性能的科学评价等方面解决其在应用商业化面临的问题以加速其发展。
    微观结构与组织工程丝素支架研究进展
    孙晴晴1,刘源岗1,3,王士斌2,3,何鹏1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60-965. 
    摘要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丝素蛋白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卓越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为了促进丝素支架更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促进新的细胞外基质生成、组织向内生长以及利于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运输等,丝素支架微观结构的构建仍是组织工程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着重围绕丝素支架的微观结构展开,介绍了多孔结构、纤维结构、多孔-纤维结构和水凝胶结构近年来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从不同支架结构制备方法及功能方面并结合作者实验相关工作对比分析了不同支架结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细胞的影响,指出应从分子水平及原子水平上研究天然组织的结构来精准、有效地体外模拟构建组织工程丝素支架。
    糠醛改性O-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
    李玮,李明春,辛梅华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66-970. 
    摘要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制备水溶性较好的O-季铵化壳聚糖基础上,进一步与糠醛反应制备O-季铵化-N-呋喃亚甲基壳聚糖席夫碱及还原产物O-季铵化-N-呋喃亚甲基壳聚糖衍生物,用FTIR、1H NMR、EA(元素分析)、TG(热重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测定产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抑菌率,并与O-季铵化-N-苯亚甲基壳聚糖席夫碱的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物对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的抗菌效果优于革兰氏阴性菌E. coli,在pH值5.5的条件下抗菌效果优于pH 值7.2。并且O-季铵化-N-呋喃亚甲基壳聚糖的抗菌效果>O-季铵化-N-呋喃亚甲基壳聚糖席夫碱>O-季铵化-N-苯亚甲基壳聚糖席夫碱 > O-季铵化-壳聚糖。研究表明,含呋喃杂环的壳聚糖衍生物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不含杂环的壳聚糖衍生物。
    多孔半互穿温敏水凝胶点击反应固定化酶
    丁齐,邢晓东,李丽霞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71-976. 
    摘要 ( 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温敏单体,引入线性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PHEMA)或乙二胺胺化的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PAEMA),制备多孔半互穿水凝胶,并引入马来酰亚胺基团修饰,制备了两种新型水凝胶酶固定化载体Ⅰ和Ⅱ,凝胶的平均孔洞大小均约在10 ?m以上。以Ⅰ和Ⅱ为载体,马来酰亚胺与巯基的点击反应为基础,进行脂肪酶与糖化酶的固定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点击反应固定化得到的固定化脂肪酶最高活力回收率达6.03%,是相同条件下戊二醛固定化的5倍左右,且稳定性较高。
    聚烯丙基氯化铵调控制备特殊形貌的碳酸铈
    李梅1,2,胡艳宏1,2,柳召刚2,王学峰2,王觅堂2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77-981. 
    摘要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阳离子聚电解质聚烯丙基氯化铵(PAH)为模板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规则形貌的花瓣状碳酸铈粒子。通过改变加料方式、PAH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研究PAH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认为,PAH在制备碳酸铈粒子过程中,PAH与Ce3+形成π-烯丙基络合物,诱导花瓣状碳酸铈晶核的形成,从而控制碳酸铈粒子的形貌及其尺寸大小。
    微波加热促进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及其性能
    夏海虹,蒋剑春,徐俊明,李静,刘朋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82-987. 
    摘要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咪唑类酸性离子液体,用于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使用微波加热可使反应时间由4 h缩短至0.5 h。通过试验得出,在微波加热方式下[HSO3-pmim]+[HSO4]?催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15%,微波辐射功率为650 W,反应时间为0.5 h,羧基转化率可达99%。反应过的催化剂不经任何处理可重复使用7次,转化率仍在96%以上。增塑性能测试表明,添加15%的TBC,拉伸强度降至35.19 MPa,压缩强度降至57.35 MPa,弯曲强度降至70.61 MPa,拉伸剪切强度增至11.94 MPa,说明柠檬酸三丁酯可以作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良好替代品。
    两种膨胀单体的合成及其对牙科修复树脂的改性
    张露,邱婷,邢晓东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88-992. 
    摘要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两种螺环原碳酸酯类膨胀单体:3,9-二乙基-3,9-丙烯氧甲基-1,5,7,11-四氧螺杂[5,5]十一烷(BAOM)和3,9-二乙基-3,9-二羟甲基-1,5,7,11-四氧螺杂[5,5]十一烷(DHOM)。分别将其与环氧树脂单体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基甲酸酯(EE)、牙科树酯单体双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组成混杂树脂体系,可见光引发聚合固化,考察两种膨胀单体对于树脂聚合收缩、聚合程度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两种膨胀单体改性后,牙科修复树脂的聚合收缩均明显降低,自由基聚合程度较改性前也有明显提高,但改性后的树脂硬度略有下降。
    生物与医药化工
    融合标签在蛋白质可溶性表达中的应用进展
    吴珊珊,朱芸,陈珊珊,何冰芳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93-998. 
    摘要 ( 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融合标签是大规模生产可溶性蛋白质的有效工具,因此融合标签在蛋白质可溶性表达中的应用已成为外源蛋白表达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常用融合标签及其提高重组蛋白质可溶性表达的机理,主要用5种模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融合标签在蛋白折叠中的作用,其中大多数功能较强的融合标签(如MBP和NusA)作为分子伴侣帮助重组蛋白正确折叠从而提高蛋白质可溶性。此外,阐述了实际应用中常用的组合标签和标签的去除。最后提出了融合标签在大规模生产可溶性蛋白质中的应用前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精细化工
    氯化铵应用研究进展
    孙明帅1,王富民1,蔡旺锋1,张旭斌1,贾志方2
    化工进展. 2014, 33(04):  999-1005. 
    摘要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氯化铵主要用作氮肥,附加值很低,严重制约了联碱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存在氯资源浪费、长期施用易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国在氯化铵应用中的不合理状况,介绍了国内外氯化铵应用工艺研究现状,对以氯化铵为原料制取氨气、氯化氢、氯气、氯代烃等其他化工产品的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以氯化铵为原料制备氨气、氯化氢或氯气的工艺虽然在特定领域有着一定的应用,但并不适合从整体上解决中国数量庞大的氯化铵出路问题。提出了氯化铵参与乙炔氢氯化和乙烯氧氯化合成氯乙烯的工艺路线,能够充分利用氯化铵中的氯资源并产出高附加值的氯乙烯产品,对解决中国氯化铵不合理利用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N-马来酰化壳聚糖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容学德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06-1009. 
    摘要 ( 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碱性条件下将壳聚糖脱晶,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并以N,N-二甲基甲酰胺和无水乙醇为介质,将脱晶壳聚糖与马来酸酐在室温条件下摩尔比按1∶1进行酰化反应18 h,合成了取代度DS=63%的N-马来酰化壳聚糖。由FT-IR测试的结果表明了马来酸酐成功接到壳聚糖分子的氨基上。将制备的N-马来酰化壳聚糖在室温下分别与氯化锌、氯化铜反应6 h,制得N-马来酰化壳聚糖与二价锌离子和二价铜离子的配合物。采用FT-IR及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马来酰化壳聚糖在温和条件下能与Cu(Ⅱ)、Zn(Ⅱ)形成配位化合物,N-马来酰化壳聚糖中的氨基与羧基共同参与配位。
    资源与环境化工
    臭氧催化氧化机理及其技术研究进展
    朱秋实1,陈进富1,姜海洋2,郭绍辉1,刘洪达3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10-1014. 
    摘要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可以提高污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去除效率和臭氧的利用率,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催化反应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导致其反应机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结果,对均相、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机理以及非均相催化剂的组成、活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用于降解模型化合物和处理典型工业污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文章最后指出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与催化机理、有机物的降解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中盐沉积问题的研究进展
    徐东海,王树众,张峰,黄传宝,唐兴颖,郭洋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15-1021. 
    摘要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时具有去除率高、反应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独特的优势,但存在盐沉积引起的反应器堵塞问题。本文针对国内外盐沉积问题研究的技术现状进行系统综述,归纳了盐沉积问题的研究方法,总结了部分盐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以及沉积和分离特性,阐述了盐沉积理论及从源头控制盐沉积途径,介绍了避免盐沉积引起反应器堵塞的技术方法,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盐沉积问题的解决还需进一步研究盐形成和沉积机理,建立不同盐类混合物的相图,研究盐沉积动力学和多组分系统的相行为,考察多组分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些信息有利于研究人员掌握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中盐沉积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发展方向,有助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指导反应器结构设计和优化运行条件。
    我国餐厨废油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
    王鹏照,刘熠斌,杨朝合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22-1029. 
    摘要 ( 1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餐厨废油具有明显的废物与资源两重性,研究开发餐厨废油利用新技术,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废油污染等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餐厨废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回收现状,阐述了利用餐厨废油生产第一代和第二代生物柴油、表面活性剂、洗涤剂、脂肪酸、合成气等化工产品的工艺现状。由于餐厨废油组成复杂多样,净化处理难度大,因此以其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时,工艺条件苛刻,生产规模小,短期难以实现工业化,而以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其中利用餐厨废油制备的第一代生物柴油存在热值低、抗氧化稳定性差等缺点,而加氢裂化、催化裂化、微波极化脂肪酸皂类脱羧成烃等工艺制备的第二代生物柴油产品性质更加优良,经济优势显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综合对比各类生产工艺及其产品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废油资源化利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手机SIM卡TG-FTIR热解实验研究
    郭晓娟,张刚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30-1034. 
    摘要 ( 1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热重-红外分析仪(TG-FTIR)研究了手机SIM卡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行为,探讨了升温速率对热解参数及热解产物的影响。采用分布式活化能模型求解了热解活化能,探讨了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手机SIM卡呈现一段热解,主要热解温区在350~500 ℃,最大失重速率为?62.57%/min,总失重率高达90%。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热解初始温度和热解结束温度均增大,最大热解速率和对应的温度也都增大;热解活化能在170~204 kJ/mol变化,随转化率变化规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规律,在转化率0.2时达到最大值;主要热解产物为苯、烷烯烃等可燃成分,而且含有氯、氮等元素;升温速率对热解组分没有影响。
    HY和USY分子筛对模拟油品中碱性氮化物的吸附行为
    徐晓宇1,孙悦1,沈健1,翟玉龙2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35-1040. 
    摘要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HY、USY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喹啉的十二烷溶液为模拟油,在间歇式微型反应釜中,进行了静态吸附脱除碱性氮化物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两种分子筛的吸附温度、剂油质量比对脱氮率的影响,并对其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Y和USY分子筛最佳吸附温度分别为100 ℃和140 ℃,最佳剂油质量比为1∶30;通过吸附热力学的研究,得出两种分子筛的等温吸附曲线为H型化学吸附曲线,Langmuir等温方程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99,新建立的等温化学吸附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等温吸附曲线;吸附焓变?H>0,自由能变?G0,实验条件下碱性氮化物在两种分子筛上的吸附是吸热的、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采用3种动力学模型对两种分子筛的吸附行为进行拟合,得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是描述两种分子筛吸附过程的最佳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99。
    直接法制备黑索今工艺中废水的成分研究及硝解机理分析
    沈勇,李永祥,高志强,谭情情,王建龙,曹端林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41-1044. 
    摘要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好地改进发烟HNO3硝解乌洛托品制备黑索今(RDX)的生产,研究了乌洛托品经发烟HNO3硝解后废水中的副产物,实验选用网状大孔树脂GDX-102吸附废水中的副产物,用二氯甲烷和乙腈(二氯甲烷/乙 腈=90/10)进行洗脱、浓缩,然后采用薄层色谱分离,薄层色谱的展开系统为:丙酮/二氯甲烷/石油醚=1/3/6,分离得到了两种物质,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认定其为1,3,5-三硝基-1,3,5-三氮杂戊烷和1,5-二硝酰氧基-2,4-二硝基-2,4-氮杂戊烷。发烟HNO3硝解乌洛托品,反应复杂,副产物多,本文通过分离得到的两种副产物对其硝解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乌洛托品先迅速硝解生成乌洛托品二硝酸盐,再迅速硝化形成中间产物黑索今母体和DPT,逐渐生成主要产物RDX和少量HMX,而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的氧化性增强,环状化合物则被破坏断裂成直链化合物生成1,3,5-三硝基-1,3,5-三氮杂戊烷和1,5-二硝酰氧基-2,4-二硝基-2,4-氮杂戊烷。
    超重力湿式氧化法脱除焦炉煤气中硫化氢
    祁贵生,刘有智,王焕,焦纬洲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45-1049. 
    摘要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H2S、CO2和空气模拟焦炉煤气,以超重机为脱硫设备,采用湿式氧化法脱除焦炉煤气中的H2S,研究了超重力因子、液气比、气液接触时间、原料气中H2S含量等工艺参数对脱硫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脱硫效率随着超重力因子、液气比、气液接触时间和原料气中H2S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在气液接触时间为0.15 s的条件下,获得了98%以上的脱硫效率,CO2的脱除率稳定在1.0%左右,超重力法脱硫技术实现了高效、快速脱硫。在生产现场建成了处理气量为10000 m3/h的工程化超重力湿式氧化法脱硫装置,运行结果显示:超重力湿式氧化法脱除焦炉煤气中H2S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气液接触时间短、操作弹性大、设备体积小等优点,H2S脱除率可稳定在90%以上,应用前景广阔。
    超重力法处理室内过量CO2的实验研究
    师小杰,刘有智,祁贵生,谷德银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50-1053. 
    摘要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室内处理CO2气体方法的优缺点,其中传统方法吸收过程复杂且设备密封要求较高,虽然膜分离技术选择性较好,但是常温下压降为5~30 kPa,稳定性差。基于超重力技术运行稳定,且湿床压降仅为150 Pa的优势,本文提出了超重力法对室内低浓度的过量CO2气体进行处理,通过考察超重力因子、气液比、气体浓度对脱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实验脱除条件:超重力因子131,气液比60。在适宜的实验脱除条件下,超重力法对室内不同浓度CO2气体的单次吸收率均达到26%以上且反应时间在0.1 s以内,经过8次循环CO2气体浓度从13750 mg/m3下降到800 mg/m3以下,脱除率达到90%以上。因此,采用超重力法处理室内过量CO2气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应用技术
    本质安全化设计在硝酸氧化醇工艺中的应用
    余文翟,华敏,潘旭海,陈发明,蒋军成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54-1059. 
    摘要 ( 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硝酸氧化醇的反应大多为强放热反应,具有很高的反应热失控危险性。本文在本质安全原理的指导下,结合工艺热危险性分析理论,提出通过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改变反应混合性以及强化反应器加料模式3种设计方案来降低硝酸氧化仲辛醇反应工艺的危险性,改善工艺本质安全化水平。同时,根据本质安全评估指标及赋值方式,构建出本质安全化设计影响度的评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验证了3种设计方案对于提高该工艺本质安全化程度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改变反应混合性、强化反应器加料模式分别使该工艺的本质安全化程度提高了约11.7%、12.8%、10.7%。同时,本文提出的3个设计方案在提高该工艺本质安全化程度上主要体现在“最小化”和“缓和”这两个本质安全原理上。
    己内酰胺装置安全运行指导系统研发与应用
    李传坤,王春利,高新江
    化工进展. 2014, 33(04):  1060-1066. 
    摘要 ( 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己内酰胺装置具有高复杂性及高危险性,有必要开发一套在线诊断故障的安全运行指导系统,辅助操作人员的操作。本文基于定性的符号有向图(signed directed graph,SDG)、专家系统,结合模糊逻辑、主元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等多种定量故障诊断方法,建立了整个装置的异常监测与诊断模型;根据己内酰胺装置的工艺特点及故障模式,结合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结果和专家经验,建立了导致装置发生故障的原因、传播路径以及处理措施的专家知识库;开发了己内酰胺装置安全稳定运行指导系统,并在己内酰胺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