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期刊订阅
会议活动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关于本刊
本刊荣誉
编委会
理事会
征稿简则
重点栏目介绍
稿件处理流程
收付费情况
论文模板
出版伦理
本杂志发行版块分析
媒体介绍
广告报价
广告要求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4-09-05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评述
微流控法构建微尺度相界面及制备新型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褚良银,汪伟,巨晓洁,谢锐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29-2234.
摘要
(
9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流控技术由于具有优异的流体微尺度相界面调控能力,是实现微结构精确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的重要新兴手段。本文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可控构建稳定相界面结构的两大体系:一是具有封闭液-液相界面的乳液液滴体系;二是具有非封闭层状和环状液-液相界面的层流体系。回顾了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的这两类稳定相界面结构体系制备三大类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是利用乳液液滴体系制备微球微囊材料;二是利用层状层流体系制备微通道膜材料;三是利用环状层流体系制备超细纤维材料。指出微流控技术为实现功能材料的小尺度化、薄膜化、纤维化、多功能化、材料元件一体化等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认识液-液相界面设计与调控以及功能材料合成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理。
化工过程与装备
基于胶原纤维的吸附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张琦弦,石碧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35-2243.
摘要
(
9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畜动物的皮主要被用于生产皮革,构成动物皮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它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人们利用胶原纤维研究制备了多种功能材料。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将胶原纤维用于制备天然产物、重金属离子、无机阴离子、蛋白质和微生物的吸附分离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这些吸附分离材料的应用原理和应用性能,为环境保护、天然产物纯化、蛋白质分离等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手段。同时,这些研究工作表明,资源丰富的皮胶原纤维不仅是某些传统产业的加工原料,也是创制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物质,胶原纤维的开发利用有值得想象的广阔空间。
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结构、应用与优化
戴若彬1,陈小光1,姬广凯2,Awad Abdelgad1,向心怡1,唐萌嫣1,曾祥柳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44-2251.
摘要
(
10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是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容积效能高、节省能源、占地面积小、高径比大等特点,近年来逐渐在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崭露头角。本文阐述了IC反应器的结构原理和水力特性,其结构相当于两个升流式污泥床(UASB)反应器串联,并具有内循环结构,水力特性包括升流速度和系统压降两个重要参数;概述了IC反应器的启动,其启动周期一般为3~6个月,增加污泥浓度可实现快速启动;介绍了IC反应器的底物抑制特性,其表现出一定氨氮耐受性;综述了该反应器的工程应用,论述了其在畜禽类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潜力,并提出了IC反应器结构与工艺的优化方向。
板式脉动热管的实验与应用研究进展
焦波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52-2259.
摘要
(
9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板式脉动热管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适应性好、传热性能极佳、易于微小型化等优点,因此作为微小设备冷却系统更具竞争力,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设计准则指导工程应用。本文在介绍了脉动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针对板式结构所开展的研究,以水力直径变化为主线总结了传热性能的研究,包括管内流型和振荡特征、主要参数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提高传热性能的途径;回顾了有关启动特性的研究,涉及启动条件、启动过程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及相关理论分析;介绍了目前传热极限发生机理的分析,同时简述了板式脉动热管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为充分发挥板式结构微小型化的优势,对影响启动条件的参数研究至关重要。
混合工质林德节流制冷技术的发展分析
黄千卫,刘妮,由龙涛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60-2265.
摘要
(
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工质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是目前最成熟的制冷技术,但在低温温区(?40℃以下)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能够适应不同温区,特别在深低温区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介绍了共沸、近共沸及非共沸混合物制冷剂的原理及特点。研究发现,共沸和近共沸混合工质制冷剂与单工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单级压缩混合工质制冷机依靠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高度温变相变特性实现深度制冷。阐述了一种混合工质林德循环系统(LHR)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指出LHR经历了开式循环、多级压缩闭式和单级压缩闭式循环3个发展阶段。最后结合混合工质林德循环系统实验,提出了增加风冷预冷器、回热器发泡保温等改进措施及研究优化重点,包括混合工质组分及最佳配比、热物性计算、换热器保温等方面的优化。
间接加热式列管回转干燥机传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吴静1,2,李选友2,陈宝明3,王瑞雪2,高玲2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66-2272.
摘要
(
9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列管回转干燥机内传热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简便、可靠的实验系统,并运用非稳态传热理论导出列管壁面与物料颗粒间的传热系数与被测量参数的关系式,从而建立了一套用于间接加热式列管回转干燥机的加热管壁面与物料颗粒间传热系数的测试方法。实验装置的传热系数测量结果显示,列管壁面与颗粒间的瞬时传热系数随筒体转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随着列管位置的升高,传热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对测试结果的误差分析表明,对传热系数测量精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紫铜管表面积,其余依次为壁面升温速率、加热电流、列管壁面温度和物料温度的测量。对常见的6种运行工况的传热系数测试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所产生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3.5%,壁面升温速率的测量误差是总误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热管搅拌反应釜内综合性能的数值模拟
曹海亮,陈猛,贾宝光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73-2278.
摘要
(
8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热管技术应用于高放热搅拌反应釜,用椭圆截面热管代替矩形挡板。以糖精钠生产中酰胺化工序中的反应为依托,设计出新型热管搅拌釜。基于ANSYS中Fluent模块,编写热量源项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以表征搅拌过程中釜内液体实际散热状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综合考察3个结构参数和搅拌转速对釜内最优温度持续时间、搅拌混合均匀时间等性能参数的影响。搅拌转速对釜内性能影响的权重远大于3个结构参数,就最优温度持续时间而言,搅拌器安装角度>热管中心线到釜壁距离>搅拌器下层桨到釜底距离;就搅拌混合均匀时间而言,搅拌器下层桨到釜底距离>搅拌器安装角度>热管中心线到釜壁距离。同时模拟出单个因素对搅拌釜性能的影响,并分别优选出热管中心线到釜壁距离为85mm,搅拌器下层桨到釜底距离为340mm,搅拌器安装角为0°,搅拌转速为240r/min。
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工质选择
韩中合,杜燕,王智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79-2285.
摘要
(
9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对有机朗肯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质的热力学特性方面,但尚不全面,普遍使用的热力循环性能的评价方法(窄点分析法)也存在不同工质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从环保、安全和稳定性方面对工质进行预选,得到R600、R245fa、2,2-二甲基丙烷、R123和苯等14种有机工质,而后从热力学特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对初选工质进行优选,通过Matlab和Refprop模拟优化得出适合此系统的最佳工质。其中,以单位功量UA和单位功量质量流量为性能指标,统一了工质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大部分烷类工质的热效率和压比相对其他类工质较高,而所需质量流量远小于其他类工质,且烷类工质环己烷以其较高的热效率、较低的单位功量质量流量和UA等特性,被认为是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中较理想的循环工质。
不同酸掺杂聚吡咯对酸性红G的吸附性能
张瑜1,苏翔1,周远涛2,李晶晶1,冯江涛1,延卫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86-2292.
摘要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掺杂态的聚吡咯导电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质子酸掺杂机制,不同酸掺杂的聚吡咯吸附性可能会有所改善。本文首先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不同酸(盐酸、硝酸、硫酸)掺杂的聚吡咯和未掺杂的聚吡咯,并对制得样品特性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分析(BET)、Zeta电位测试,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考察不同酸掺杂对聚吡咯吸附酸性红G的影响,在最适宜的pH值条件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并在同样pH值条件下进行了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倾向于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热力学实验参数计算表明样品对酸性红G的吸附是一个自发过程。
稠油掺稀管道输送工艺特性
万宇飞1,邓道明1,刘霞2,曾德春2,李洪福2,李立婉1,薛君昭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93-2297.
摘要
(
10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国内某WK掺稀稠油保温管道,进行工艺特性分析和安全输送能力计算。结果表明:①加热输送的掺稀稠油管道存在随输量减小压降急剧增大的不稳定区;②掺稀比增大时,管道的不稳定工作区左移,安全输送的临界输量减小,有利于管道在低输量下安全运行;③最大输送能力并非随掺稀比或首站出站油温单调递增;在某一掺稀比和/或首站出站油温下,WK掺稀稠油管道具有最大输送能力;④WK线的整体压降受掺稀比、输量的影响较大,但季节对压降的影响很小;⑤WK线整体温降主要受输量影响,而掺稀比、季节对其影响不大;⑥对于同一种掺稀比稠油和同样的出站温度,在不同季节下的末站进站温度、临界输量以及最大输送能力相近。
新型低氮燃气分级燃烧器燃烧特性和NOx排放的CFD研究
吴晓磊1,刘波1,任政2,王元华1,徐向荣3,李旭灿3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298-2303.
摘要
(
8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CFD软件Fluent数值模拟了某二甲苯塔再沸炉在役油气联合燃烧器燃烧和NOx排放特性,分析了其NOx排放浓度较高的原因,提出了新型低NOx燃气分级燃烧器的改造方案,并数值模拟了新型燃烧器空气预热温度Tair、过剩空气系数α和主辅喷枪燃气质量分率Rp对辐射室壁面热通量、出口温度、火焰高度和炉膛出口NOx排放浓度的影响。针对在役燃烧器的模拟结果与现场运行数据吻合良好,说明所选模型能够正确模拟炉膛内部的流动、辐射、燃烧和NOx生成过程。新型燃烧器模拟结果表明,增加Tair会增加辐射壁面热通量,同时也会增加NO的排放;辐射壁面热通量随α增加而降低,NOx排放浓度随α增加而增加;Rp对炉内传热和NOx排放的影响并不明显。当Tair = 220℃、α = 1.05及Rp= 0.24时,新型燃烧器在模拟范围内达到最佳运行工况,辐射壁热通量为37.45kW/m2,NOx排放浓度为12.1μL/L。
乳状液膜分离富集氟离子的应用研究
李兴扬,王茹,张旭,叶贤伟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04-2308.
摘要
(
10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状液膜在分离富集溶液中的微量物质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其对溶液中氟离子的分离富集效果,确定了制备稳定乳状液膜的条件:乳化剂(T-154)∶膜增强剂(液体石蜡)∶溶剂(煤油)=3∶2∶95(体积比),内水相为3%的Al2(SO4)3溶液,油内比为1∶0.6;讨论了分离富集条件,包括乳水比、溶液pH值、搅拌速度和富集时间等因素;应用于环境水样中氟离子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103%,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0%~4.8%,结果令人满意。指出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可用于分离富集废水中的氟离子。
扰流型喷枪顶吹管内特殊两相流流型实验
熊靓,王华,王仕博,杨濮亦,刘泛函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09-2314.
摘要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对自主设计的渐缩管、渐扩渐缩管、螺旋管和四孔管进行水-空气两相流混合顶吹实验,并得出了扰流型喷管的管内流型变化规律。实验通过对可视化特殊喷管内的气液两相进行高速拍摄,并调节水与空气两相各自的体积流量,获取不同喷管中出现的特殊流型照片及视频。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观气速和表观液速变化时,除渐缩管外,其他特殊喷管的流型转变均有一定规律性;渐扩渐缩管内截面半径变化较大,易产生环状-搅拌流,并有典型泡状流出现,螺旋管由于轴向环流速度的影响,会产生大密度泡状流并逐渐过渡到有旋流趋势的环状流型,特殊结构的四孔管中流型较稳定,短暂出现泡状流、弹状流后形成稳定环状流。四孔管的设计最利于冶金熔炉中柴油-氮气混合两相流喷吹,形成的气泡群中单个气泡直径较小,柴油被充分细化打散,渣层中的还原反应更充分,能有效提高柴油对渣层中磁性铁的还原率。
新型旋转填料床强化气膜控制传质过程
谷德银,刘有智,祁贵生,师小杰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15-2320.
摘要
(
8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子结构为相互嵌套填料环的新型旋转填料床是基于强化气膜控制传质过程的新型高效传质设备,可适用于受气膜控制的吸收、精馏和低浓度工业气体的净化等过程。分别以化学吸收体系CO2-NaOH和物理吸收体系NH3-H2O测定了不同气量、液气比和超重力因子条件下的有效比表面积a和气相体积传质系数kya,并由此得到气相传质系数ky,对其传质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a、kya和ky均随着气量、液气比和超重力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比可知,新型旋转填料床的气相体积传质系数在相近操作条件下是文献逆流旋转填料床的2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拟合出了a、kya和ky分别与气相雷诺数ReG、液相韦伯数WeL和伽利略数Ga之间的关联式。
能源加工与技术
基于13C NMR技术的桦甸油页岩热解行为
王擎,石聚欣,迟铭书,黄宗越,隋义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21-2325.
摘要
(
9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13C NMR技术,研究了桦甸油页岩及其不同终温下的热解固体残余物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对典型页岩油与热解气的有机组分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对油页岩及其热解固体残余物的谱图分峰拟合分析,获得了芳碳率、脂碳率等11个基本结构参数和平均亚甲基链的碳数、芳环取代度、桥接芳碳与周碳之比3个重要结构参数,探讨了热解过程中相应结构参数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油页岩在生油阶段开始之前就已经有部分亚甲基基团析出生成烃气或缩合成为芳环,而油页岩的热解过程是芳环不断缩合的过程。结合化学结构与热解固体残余物的潜在产物产率之间的关系可知,油页岩热解固体残余物的热解半焦、热解气的潜在产率分别与油页岩芳碳率、脂碳率成线性关系,而热解油的潜在产率与亚甲基基团率有直接关系。
工业催化
甲烷在活性炭上催化裂解制氢的研究进展
刘树刚,邓文义,苏亚欣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26-2333.
摘要
(
9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烷的热催化裂解是一种制取富氢气体的有效方法,活性炭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催化剂而被广泛研究。本文简要阐述了甲烷在活性炭上的裂解机理,着重介绍了活性炭作为催化剂时的影响因素,包括表面物化特性、反应条件、制备工艺及预处理方法、加热方式、反应装置的影响,并分别对活性炭的失活原因及再生手段进行了详细叙述。提出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在进一步应用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最佳的活性炭制备工艺及预处理手段、最佳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活性炭的快速失活特性。
分子筛/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孙义可1,郭泉辉1,2,马会敏1,豆焕杰1,张锡兰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34-2338.
摘要
(
8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子筛/SiC复合材料以其易于负载其他活性组分、较好的传热和传质性能等诸多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以SiC为载体,制备分子筛/SiC复合材料的不同方法,归纳比较了一次合成法和二次晶种法的优缺点,阐述了近年来分子筛/SiC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应用于甲醇制二甲醚、甲醇制烯烃、酰基化等强放热反应中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优化分子筛/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条件,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子筛/Si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传热性能的原因是开发出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分子筛/SiC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关键。
催化加氢合成浅色度C5石油树脂
陆敏,文艺,李树白,刘承先,程进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39-2343.
摘要
(
9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C5石油树脂的催化加氢,合成了浅色度C5石油树脂,制备并筛选了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C5石油树脂进行了加氢工艺研究,采用BET、SEM和DTA-TG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用IR对C5石油树脂加氢前后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i基多金属催化剂C5JH-3在原料浓度为20%、温度为220~240℃、压力3.5MPa、空速0.5h-1、氢油比600∶1的条件下对C5石油树脂加氢,可制得软化点高的浅色度树脂。
新型醛酮还原酶不对称转化制备(S)-N,N-二甲基-3-羟基- 3-(2-噻吩)-1-丙胺
郭荣云1,聂尧1,穆晓清1,徐岩1,2,肖荣3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44-2349.
摘要
(
9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催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高立体选择性等优点,已成为制备光学活性度洛西汀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仍存在有效的生物催化剂数量有限和反应效率低等问题,基因组数据库的发展为新型立体选择性生物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平台。本研究通过基因组信息挖掘,从Candida parapsilosis CCTCCM 203011中发现了8个新型的醛酮还原酶,分析研究不同的醛酮还原酶对N,N-二甲基-3-酮-3-(2-噻吩)-1-丙胺(DKTP)的催化还原能力,发现CPAR4能够高立体选择性地催化还原DKTP生成度洛西汀中间体(S)-N,N-二甲基-3-羟 基-3-(2-噻吩)-1-丙胺(DHTP)。通过粗酶体系反应参数的优化,CPAR4催化还原底物浓度在3g/L时,产率达到94.5%,光学纯度大于99.9%ee;当底物浓度为5g/L 时,产率仍达到70%以上。该重组菌粗酶液能够高立体选择性地生物还原DKTP生成度洛西汀中间体 (S)-DHTP,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材料科学与技术
甘蔗渣接枝技术研究进展
戈明亮1,郑罗云1,周向阳2,贾志欣3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50-2355.
摘要
(
9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甘蔗渣(SCB)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纤维,是可再生资源,其接枝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先介绍了SCB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接枝机理,再重点评述了预处理方式、不同的接枝单体和溶剂、引发方式对SCB接枝的影响。预处理破坏了SCB的超分子结构从而提高SCB的反应可及性;一般溶剂不能破坏SCB的多相结构,反应在SCB表面进行,纤维素溶剂和一些二元体系溶剂可溶解SCB而实现分子水平上的接枝;引发剂浓度对接枝率的提高有一个最佳范围;接枝单体用量直接影响接枝率。最后指出SCB接枝物在离子交换、重金属离子吸附、吸油和吸水保水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并建议SCB接枝技术应向着接枝效率高、接枝物性能稳定、工艺绿色环保和开发成本低等方向发展。
介孔分子筛改性及在吸附脱硫中的应用
宋乐春,段晓磊,朱丽君,周玉路,项玉芝,夏道宏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56-2362.
摘要
(
7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孔分子筛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等优点使得其在吸附分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介孔分子筛改性的不同方法,包括嵌入法、负载法,以及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制备等。对介孔分子筛在吸附脱硫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对燃料油、天然气、煤气中硫化物的吸附脱除,以及H2S、SO2等大气污染物的吸附脱除。同时对介孔分子筛的改性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合成新型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吸附等领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离子热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肖冰心,刘杰,王双,井淑波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63-2371.
摘要
(
10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子热合成是近年来新兴的合成具有新颖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离子热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离子热合成金属-有机骨架的具体合成方法,重点探讨了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对骨架结构的影响及离子液体在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合成方面的研究情况。另外,还将离子热合成方法与传统水热/溶剂热合成方法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并针对几种代表性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探讨了不同合成方法得到的材料在结构上的差异。离子液体的种类和结构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结构方面的影响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光敏感型嵌段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余丽丽1,2,汤新景2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72-2379.
摘要
(
8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聚合物结构中常见的光敏感性基团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嵌段共聚物结构设计和光敏感基团的差异,将光敏感型嵌段聚合物胶束(BCPM)分为侧链变化型、主链断裂型、主链降解型和疏水交联型等几类,并对这几类BCPM的结构特征及其光刺激下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阐明了各类BCPM作为药物载体材料时对药物的光控包载或释放行为。光敏感型BCPM具有良好的结构可控性和刺激响应能力,通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望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药物靶向输送系统。
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戴俊,陈焕懿,韦凌志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80-2386.
摘要
(
12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了近年国际国内在制备聚氨酯(PU)/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针对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氧化物纳米粒子、层状硅酸盐(PLS)等不同种类的无机纳米材料-聚氨酯复合体系研究重点、制备方法及性能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应用方向和趋势做出了展望:将进一步研究无机纳米材料在聚氨酯基体具有更微观层次良好分散性的制备方法;复合材料微观相界面、反应机理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将更为深入;无机纳米材料选择种类进一步延伸,拓展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多元复合体系研究领域;简化复合体系合成途径,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聚氨酯复合材料工业化进程。
E-44/EP-1环氧树脂胶黏剂在湿热与室温环境下蠕变试验及数值模拟
张永祥,张军,杨军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87-2391.
摘要
(
9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氧树脂胶黏剂在长期载荷作用下产生蠕变变形,尤其是在湿热环境下蠕变现象更加明显,不利于工程实践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CARE多功能拉伸试验机对湿热以及室温环境下的环氧树脂胶黏剂试件进行了5MPa、10MPa、15MPa和17.5MPa定载荷蠕变试验,对比了湿热与室温状态下胶体的蠕变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湿热环境对胶体蠕变性能影响显著,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应力的增大而逐步扩大。同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状态下环氧树脂胶黏剂的蠕变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为环氧树脂胶黏剂蠕变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式。
简易模板法制备有序介孔碳及其表征
赵亚丽1,2,何臻1,2,俞强1,庄韦1,2,3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92-2397.
摘要
(
9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制备有序介孔碳的方法工艺复杂、繁琐耗时,为了简化其制备工艺,缩短实验流程,本文提出一种不需要添加额外溶剂直接制备有序介孔碳的方法。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自制低分子量酚醛树脂为碳前体,制备了具有二维六方结构的介孔碳。采用红外光谱对酚醛树脂和F127进行表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力;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介孔碳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酚醛树脂的合成温度和模板剂用量对介孔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醛树脂合成温度为70℃,F127:PF=1时,得到的介孔碳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别为490m2/g、0.41cm3/g和4.15nm。
壳聚糖-透明质酸复合凝胶的制备
雷宏宇,范雪荣,王强,张颖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398-2402.
摘要
(
1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壳聚糖-透明质酸复合凝胶(壳聚糖15g/L,透明质酸1g/L,交联剂戊二醛用量为壳聚糖-透明质酸质量的30%,即4.8g/L,室温下放置24h),以改善单纯壳聚糖凝胶脆性较大、黏弹性及持水能力较弱等性能。壳聚糖与透明质酸在复合水凝胶中未发生微相分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与单纯的壳聚糖凝胶相比,含有透明质酸的复合凝胶具有较好的弹性及持水性能等。复合凝胶水分保持能力随凝胶中透明质酸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高温条件下复合凝胶持水能力更显著优于单纯壳聚糖凝胶。复合凝胶随温度、pH值等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出现规律性的溶胀或收缩,具有作为智能材料使用的前景。
新型ALG-g-Lys微胶珠的制备工艺优化
龙瑞敏,王士斌,陈宗香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03-2408.
摘要
(
7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海藻酸钙胶珠的稳定性,采用海藻酸盐的改性材料ALG-g-Lys制备微胶珠,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设计优化了ALG-g-Lys微胶珠的制备工艺。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为:ALG-g-Lys 浓度为15g/L,电压为8.0kV,推进速度为30mm/h,针头型号为24G,CaCl2浓度为15g/L。优化后制得的微胶珠粒径均匀,球形度好,拖尾率、半球率和小球率小,平均粒径为253±40μm。该工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载体材料替代海藻酸盐作为凝胶材料,未来可适用于医药、食品行业等领域。
磁性伊利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o(Ⅱ)吸附性能的影响
胡春联,陈元涛,张炜,肖江,池亚玲,赫文芳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09-2414.
摘要
(
8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伊利石复合材料,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磁性伊利石进行表征,然后研究了吸附剂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对Co(Ⅱ)在磁性伊利石上吸附的影响,并采用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Fe3O4纳米粒子成功地复合在了伊利石表面;pH值和温度对Co(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影响较大;Co(Ⅱ)在磁性伊利石上的吸附符合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并且高温利于吸附。
生物与医药化工
原生质体诱变提高亚麻刺盘孢ST对底物DHEA的耐受性和转化率
李恒,吴燕,魏利莎,李会,张晓梅,史劲松,许正宏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15-2420.
摘要
(
8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出一株耐高浓度底物去氢表雄酮(DHEA)的高产亚麻刺盘孢菌株(Colletotrichum lini) ST-0317,并研究了其转化特性。以C. lini ST为出发菌株,考察了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适条件,随后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等离子诱变,最终选育得到优势突变株ST-0317。该菌株在底物耐受性提高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在DHEA投料浓度高达10g/L的条件下,产物7α,15α-diOH-DHEA摩尔得率可达36.9%,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0%。
酰基供体对动态动力学拆分1-四氢萘胺的影响
戴晓庭,孟枭,徐刚,吴坚平,杨立荣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21-2424.
摘要
(
8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新型消旋催化剂耦合Novozym 435成功构建1-四氢萘胺的动态动力学拆分体系用于制备光学纯(R)-1-四氢萘胺。该反应存在着自催化酰胺化反应,会降低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从改变酰基供体结构的角度出发来抑制这种自催化酰胺化反应,考察了不同酸部以及不同醇部的酰基供体对1-四氢萘胺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的影响,发现随着酰基供体结构变得复杂,1-四氢萘胺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结果也相应变得越好,当采用戊酸对氯苯酯作为酰基供体时,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结果就可达到最佳,即转化率>99%,光学纯度eeP>99%。
酶法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
沈萨萨1,姜灵2,陆杰1,于洪巍2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25-2431.
摘要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 sp. ECU1011催化乙酰基邻氯扁桃酸进行不对称水解,利用突变后的扁桃酸消旋酶(V29I)对拆分后的产物S-(-)-邻氯扁桃酸进行消旋,消旋后的邻氯扁桃酸经过酰化重新被利用到水解反应中,实现了酶法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通过对拆分反应、拆分混合物的分离回收以及消旋反应的工艺优化,最终获得光学纯度ee>99.9%的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其收率达80%。本研究建立的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工艺,对其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固定化Gibberella intermedia转化3-氰基吡啶制备烟酸
杨涛,李恒,龚劲松,熊雷,朱小燕,许正宏,史劲松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32-2437.
摘要
(
10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不同复合包埋材料对含腈水解酶的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进行固定化,选择出最为适合的壳聚糖-聚乙烯醇作为复合包埋材料,其优化后的浓度分别为1.6%和2%。实验结果表明该固定化细胞的最适转化条件为:3-氰基吡啶初始浓度300mmol/L,转化温度30℃,pH值7.0,转化时间60min。固定化细胞可以稳定进行26个批次转化,每克干细胞可转化产生283.5g烟酸,为游离细胞的3倍。此外,固定化细胞对高浓度3-氰基吡啶的耐受性大幅提高,温度稳定性有一定增强。连续补料19次,固定化细胞酶活保留约30%,经折算产率为每克干细胞转化生成191.3g烟酸。
基于KTA-LSSVM的青霉素发酵过程预测建模
丰娟1,唐勇波2,3,彭涛3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38-2443.
摘要
(
1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青霉素发酵过程预测建模中存在的输入变量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核目标度量(kernel target alignment,KT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的青霉素发酵过程预测模型。首先,在分析影响青霉素产物浓度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输入变量,采用KTA对输入变量进行尺度缩放,然后,利用Pensim仿真平台数据,采用混沌粒子群算法对LSSVM的参数寻优,建立青霉素发酵过程的KTA-LSSVM预测模型。青霉素浓度预测的KTA-LSSVM模型均方根误差为0.0179,LSSVM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0276,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预测精度高,推广性能好。
精细化工
香豆素类荧光底物的合成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吴清平1,马延霞1,2,3,张菊梅1,韦献虎1,2,3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44-2449.
摘要
(
8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香豆素类荧光底物主要是由作为荧光团的羟基香豆素和7-氨基-4-甲基香豆素或者它们的取代物的各类衍生物,包括糖苷类、羧酸酯类、磷酸酯类、肽类等。本文介绍了这些底物的合成方法。荧光团一般通过Pechmann缩合法合成,然后再与乙酰溴代糖、酰氯、亚磷酸酯、叔丁氧基保护的氨基酸等缩合生成相应的荧光底物,像4-甲基伞形酮基-β-D-吡喃半乳糖苷、4-甲基伞形酮辛酸酯和L-丙氨酰-7-氨基-4-甲基伞形酮等。将荧光底物加入到培养基中,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检测。荧光底物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的依据是特异性酶反应,不同的荧光底物对应的酶和所检测的微生物不同。当单一底物不能有效检测和鉴定目标微生物时,采用复合底物能明显提高检测效果。此外,本文还指出了现有荧光底物存在的缺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条件下砂岩表面的吸附规律
丁伟,江依昊,吴玉娜,李思琦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50-2454.
摘要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3种不同砂岩表面的吸附量,研究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胜利油藏环境下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角度考察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上的吸附规律,并对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净砂、油砂表面吸附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最多,净砂次之,在油砂上的吸附量最少。温度由60~70℃的焓变小于温度为70~80℃的焓变,随温度升高影响趋势逐渐变小。Elovich方程能更好的描述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双头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
郭珊珊,杨欠欠,袁圆,刘学民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55-2458.
摘要
(
9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棕榈酸、四甲基二丙烯三胺和丙烷磺内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双头基表面活性剂N,N-双[3-(二甲基磺丙基铵基)-丙基]-N-十六酰胺,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验证了产物的结构。对产物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25℃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78×10?4mol/L,γcmc为50.1mN/m;在浓度大于cmc时,硝基苯在产物胶束相的分配系数lgKmc=3.12;钙皂分散指数LSDR为4%;硬水中的稳定等级为5级。
在线红外光谱对2,3-丁二酮单肟钠盐的合成反应过程研究
孔令策1,朱晓明1,郭楠1,刘兴红1,左言军1,习海玲1,2,李增昌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59-2462.
摘要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在线红外光谱对2,3-丁二酮单肟钠盐的合成反应进行了在线监测,通过监测反应物2-丁酮(1719cm?1)、中间体2,3-丁二酮单肟(1693cm?1和3249cm?1)和乙醇(1026cm?1)以及最终产物2,3-丁二酮单肟钠盐(1643cm?1)特征峰的变化,推断了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从而比较清楚地了解了该反应的进程。结果表明,在线红外光谱能够快速、简便、准确地确定出反应结束时间,从而达到对合成反应过程进行控制的目的。
资源与环境化工
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研究进展
蒋永荣,刘成良,刘可慧,韦平英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63-2470.
摘要
(
10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厌氧工艺是硫酸盐有机废水处理中最具竞争力的技术,厌氧颗粒污泥则是其核心,开展该类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特性的研究,对提高其厌氧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颗粒污泥的理化特性(形态及粒径、孔隙、通道及沉降速度、胞外沉积物等)及颗粒污泥的生物学特性(生物活性、微生物形态、组成及分布),并分析了此方面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认为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活性抑制机理的研究以及从本质上解除这种抑制措施的提出,将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
污水中抗生素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罗玉1,黄斌1,金玉2,张望龙1,展巨宏1,蔡倩1,丁怡然1,赵婷婷1,李强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71-2477.
摘要
(
9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因为抗生素对许多疾病的治愈有特效,人类和畜禽养殖业对其依赖性较强,所以抗生素的使用量与日俱增。但由于抗生素对环境的污染具有持久性,极大地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目前已有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此类物质的去除率较低,导致绝大多数抗生素直接进入到环境中,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本文全面阐述了人工湿地法、土壤渗滤系统法、超声降解法、加强型活性污泥法和低温等离子技术这几种方法在处理抗生素污水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和新型处理方法对处理抗生素污水的不足之处,得出建立组合式人工湿地法、超声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等组合式工艺将成为以后的研究重点,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处理工艺的去除机理以及处理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的再生和回收循环利用。
多组分废催化剂中钯的分离工艺研究进展
闫江梅1,2,董庆1,2,张之翔1,2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78-2483.
摘要
(
9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述了废催化剂中钯分离回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指出多组分废钯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回收价值,但存在组分多、分离困难的问题。对于多组分废钯催化剂中钯与贵金属金、银、铂、铑等,以及与非贵金属铜、钴、镍、铁等的分离技术分别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结果表明,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还原法、置换法是目前多组分废钯催化剂常用的回收方法。其中化学沉淀法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但存在回收周期长、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而溶剂萃取法具有分离效果好、过程简单的优点,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方法。因此选择性高、无污染并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的萃取新工艺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稻壳为载体的SBR对农村生活污水去除效能分析
闫立龙1,郝国馨1,刘玉1,文艳1,伍祖静1,陈艺洋1,张英民2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84-2488.
摘要
(
1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高效、低耗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以农业废弃物稻壳为材料,对添加稻壳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稻壳释放和吸附污染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稻壳为载体的SBR对有机物和氨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进水有机物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530.77mg/L和35.32mg/L时,二者的去除率分别为90.46%和95.64%,并表现出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短时间内稻壳对模拟废水有机物表现为释放特性,而对氨氮表现为吸附特性;比较而言,稻壳对实际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则表现为释放和部分吸附特性,而对氨氮则表现为释放特性;长时间浸没试验结果表明,去离子水中浸没稻壳会引起有机物和氨氮浓度的升高。生物作用是以稻壳为载体的SBR对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原因,稻壳的吸附作用很小。
有机-无机絮凝剂复配及对废液压油脱色
吴云,董玉,张贤明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89-2494.
摘要
(
9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将三乙烯四胺与氢氧化钾进行复配的方法,筛选得到一种适用于废液压油絮凝脱色的复配型絮凝剂。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复配型絮凝剂的脱色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型絮凝剂,复配型絮凝剂处理后的油液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沉淀现象;当复配型絮凝剂总用量为6%、反应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800r/min、沉降温度为60℃、沉降时间为12h时,絮凝脱色效果最佳。在该反应条件下,废液压油脱色率可达到94.76%,部分性能指标可超越MVI W-300型基础油的技术标准,废液压油回收率可达83.5%;分析认为,复配型絮凝剂能够通过氢键、电性中和等机制增强絮凝剂对油液中大分子显色物质的捕集作用以及对胶体颗粒的脱稳凝聚作用,以提升絮凝脱色效果。
水辅助溶剂法提取油砂中的沥青
杨红强1,2,丁明山1,2,胡斌1,任嗣利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495-2500.
摘要
(
8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发了一种水辅助溶剂法从油砂中提取沥青的技术。该方法通过在油砂固相与有机溶剂间介入水层提取油砂中的沥青。以内蒙古扎赉特旗油砂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剂砂质量比、提取时间、甲苯在复合溶剂中的含量及溶剂的种类与性质对沥青回收率高低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剂砂质量比1∶1,提取时间25min。沥青回收率与提取溶剂的性质紧密相关,水层介入有效降低了固体微粒组分在有机相中的含量,且便于后续的有机相与泥砂相的分离。通过对各种溶剂提取的沥青进行组分分析,发现各种溶剂对沥青提取能力的差异性源于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本文相关研究结果对溶剂法提取油砂中沥青技术及溶剂种类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产品与市场
超重力气提法处理丙烯腈废水
薛翠芳1,2,刘有智1,2,焦纬洲1,2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501-2505.
摘要
(
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常温下气提法处理丙烯腈废水去除率低的问题,提出了超重力强化气提法处理丙烯腈废水的研究思路。实验研究了超重力因子β、气液比、丙烯腈模拟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丙烯腈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超重力单级气提适宜的操作条件,并就去除效果与传统气提法和搅拌法进行对比,着重考察了三级气提后丙烯腈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超重力因子β为50.14、气液比为1300的条件下,超重力单级气提丙烯腈废水初始浓度为(3000±100)mg/L时,丙烯腈去除率为69.1%,相近条件下较传统气提法去除率提高了1.6倍,较搅拌法去除率提高了12倍,三级气提时丙烯腈去除率可达97.1%。超重力气提法强化了气液传质过程,实现了废水中丙烯腈的高效去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GARDES技术在大庆石化130万吨/年汽油加氢改质装置的工业应用
吴杰1,张忠东 1,2,李艳晗3,徐仁飞3,王书峰1,许长辉3,何崇慧1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506-2509.
摘要
(
1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应对汽油质量升级,首批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ARDES技术新建7套汽油加氢改质装置,大庆石化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套。本文介绍了采用GARDES技术设计建设的大庆石化130万吨/年汽油加氢改质装置的催化剂预处理、装置开工及初期运行情况。2013年10月装置正式开工运行,开工后装置一直平稳运行,11月29日分别在85%、100%负荷两种方案下完成装置初期标定;初期运行及标定结果表明,在85%负荷和全负荷状态下,通过GARDES工艺技术,汽油产品硫含量均能达到30μg/g以下、硫醇硫含量能够控制在10μg/g以下,RON损失为0.2~0.4个单位。GARDES技术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灵活调整负荷,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加氢脱硫及脱硫醇性能,同时具有较低的RON损失,完全满足催化汽油加氢改质装置生产国IV标准清洁汽油需求,解决了企业汽油质量升级的重大问题。
TiO2光催化剂在净化空气领域的中国专利技术分析
王晓明,郑丽丽,蒋涛,陈俊宏,高天柱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510-2516.
摘要
(
9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专利申请出发,分析和研究了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净化空气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情况。研究表明,在已有二氧化钛结构和形貌的研究基础上,应用领域的研究已臻成熟,继续研究新的应用会有很大难度,对已有的应用技术进行改进是可行的技术路线;同时开发新的制备方法及新型结构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申请人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申请较少,建议企业和高校及研究院所加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
我国丙烯下游产业产品市场情况
王卅
化工进展. 2014, 33(09): 2517-2520.
摘要
(
9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丙烯下游产业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乙丙橡胶的市场供需,研究了规划发展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乙丙橡胶项目的经济规模、原料消耗和项目投资,并进行投资经济分析,针对企业拥有的丙烯资源情况和经济技术实力提出了发展建议。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终审
编辑登录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被引用排行
RSS
E-mail Alert
作者中心
论文模板
论文摘要写法
标准关键词库
中图分类号查询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著作权授权声明书
《化工进展》编辑部与北京进展期刊社有限公...
更多>>
专家中心
专家审稿须知
综述性文章评审意见表
研究性文章评审意见表
《化工进展》第十一届编委会
《化工进展》第十届编委会
《化工进展》第九届编委会
《化工进展》第八届编委会
更多>>
编辑部公告
“多相流测试”专刊开放投稿啦!
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 ——《化工进展》主编谭天伟...
致谢:《化工进展》2023年度审稿专家
关于表彰中国化工学会会刊 2023 年度高被引...
关于表彰中国化工学会会刊 2023 年度优秀审...
“热化学反应工程技术”专刊开放投稿啦!
“碳氢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专刊开放投稿啦!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科学网
更多...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