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05
    特约评述
    炭催化甲烷裂解制氢研究进展
    靳立军,王焦飞,郑宇,胡浩权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25-3132. 
    摘要 ( 1076 )   PDF (11577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炭催化甲烷裂解制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具有不同孔结构特征的微孔炭、介孔炭和金属负载型炭催化剂在甲烷催化裂解制氢过程中的催化性能和影响规律。与微孔炭具有较高初始活性、较低稳定性相比,介孔炭或具有微孔/介孔结构的多级孔结构炭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寿命;将金属负载于炭材料制得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可同时利用金属的高活性和炭材料相对较高的稳定性提高催化裂解甲烷性能。该文还对炭催化甲烷裂解机理进行概述,指出通过调控炭材料结构与组成、提高甲烷催化裂解性能和加强对炭催化甲烷裂解机理研究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化工过程与装备
    微型压缩式热泵制冷系统的研究进展
    胡金杰,雷海燕,戴传山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33-3138. 
    摘要 ( 9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型热泵制冷系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优点,可以实现在特殊空间环境条件下的冷却,但存在微加工工艺复杂、系统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微型热泵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文献检索,总结归纳了有关压缩式微型热力循环以及核心部件微型压缩机的最新应用与研究进展,分析讨论了与常规尺寸热泵制冷系统相比,微型系统所具有的主要热力学特征和规律以及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微型压缩机具有增压比大、结构简单、密封性好等优点,以及加工难度高、稳定性较低、噪声较大等缺点,指出了微型压缩机的振动和噪声应是个体微环境制冷需要关注的方向。针对国内外有关压缩式微型热泵制冷循环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结合应用的可行性。
    C16、C18混合脂肪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孙永利1,卢伟1,肖晓明1,刘玉花2,刘学宽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39-3143. 
    摘要 ( 12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16、C18混合脂肪酸中含有很多经济价值很高的组分,若能将这些组分分离出来加以利用,将极大地提高混合脂肪酸的利用价值,因此研究C16、C18混合脂肪酸的分离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减压精馏、低温结晶、尿素包合、银离子络合、生物酶催化法等C16、C18混合脂肪酸分离方法在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减压精馏可以有效地将混合脂肪酸分离成C16组分与C18组分,但该法的主要问题是加热易使不饱和组分变质。尿素包合法最常用来分离C16、C18混合脂肪酸中的饱和组分与不饱和组分,目前对该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条件的优化与改善。生物酶催化法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目前已被用来分离α-亚麻酸以及γ-亚麻酸且效果良好。最后展望了C16、C18混合脂肪酸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两种或多种分离方法组合以及生物酶催化法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香豆素类荧光传感器检测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舒杰明,高云玲,姚克俭,胡颖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44-3156. 
    摘要 ( 10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离子对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环境中及生物体内的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正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不同的分析方法中,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实时原位检测等优点,是实现环境中和生物体内金属离子识别和检测的良好工具。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香豆素类荧光传感器对一些重金属离子(Hg2+、Pb2+、Cd2+、Ni2+、Ag+)和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过渡金属离子(Cu2+、Zn2+、Fe3+)的识别与检测及其应用进展情况,着重介绍了传感器分子的设计合成、识别机理、传感特性及其在环境分析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随着金属离子检测要求的提高,未来香豆素类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将向着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好、抗干扰性能更强的方向发展。此外,香豆素类传感器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过程工业软测量中的多模型融合建模方法
    王海宁,夏陆岳,周猛飞,朱鹏飞,潘海天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57-3163. 
    摘要 ( 9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多模型融合建模方法在过程工业软测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根据整体模型中子模型的不同,多模型融合建模方法主要可分成数据驱动融合建模方法和半参数建模方法。详细介绍了数据驱动融合建模方法和半参数建模方法的设计思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向。根据过程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将数据驱动融合建模方法分为集成学习和聚类分析。根据模型结构形式的不同,将半参数建模方法分为串联结构和并联结构。最后对多模型融合建模方法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今后的研究工作能在改进数据驱动模型融合技术、提高半参数模型外推能力和解决双率数据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指出采用多模型融合建模方法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软测量模型是实现过程工业中难测变量在线估计的有效方法。
    甲醇水溶液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
    王迅,李达,李云昭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70-3175. 
    摘要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体积分数为50%的甲醇水溶液为工质,充液率为50%,对不同倾角和加热功率条件下环路脉动热管的启动性能和稳定运行时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甲醇水溶液、无水甲醇和水的传热效果,探讨了甲醇水溶液与水、无水甲醇在启动过程中启动时间、启动温度以及稳定运行时传热热阻、热冷端温差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加热功率条件下,甲醇水溶液45°和90°倾角下的启动方式均为温度渐变型,甲醇水溶液的启动时间比无水甲醇长,但比水短。稳定运行时,甲醇水溶液在90°倾角下加热段温度低于甲醇,且波动较大。在低、中加热功率条件下,甲醇水溶液传热性能优于水和无水甲醇,甲醇水溶液在45°和90°倾角下的最小热阻值分别为0.38℃/W和0.3℃/W。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 分析
    李奇1,李伟1,姬忠礼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76-3182. 
    摘要 ( 9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运行能耗高的问题,本文建立了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过程中各类 值计算方法,并对离子溶液体系的 值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使其适用于酸气吸收过程中醇胺溶液的 值计算。在天然气净化过程模拟软件ProMax建立的净化过程全流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 分析方法对高含硫净化装置的全流程进行用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净化装置全流程的 效率为54.2%,其中硫黄回收单元和尾气处理单元 效率最高,分别为66.8%和66.1%;脱酸气单元的 损失最高,占全流程总 损失的43.5%,这是由于净化装置处理的原料气中H2S含量很高,需要更大溶剂循环量才能使净化气达到商品气标准,这导致吸收溶剂再生过程的能耗大大增加。本文研究成果可指导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的用能评价及节能改造。
    三叶孔板换热器热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朱凌云1,杨锦春2,周帼彦1,谭祥辉1,郭震1,朱辉1,郎红方2,朱冬生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83-3188. 
    摘要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三叶孔板换热器壳程周期性全截面模型,利用商用软件Fluent14.0及RNG k-ε湍流模型对8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及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支撑板间距、三叶孔孔高、导流筒结构形式等结构参数对三叶孔板换热器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不同结构换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壳程传热系数与压力梯度都分别随着支撑板间距和开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支撑板间距和三叶孔孔高对三叶孔板换热器壳程压降的影响大于其对传热的影响;六边形结构的导流筒换热器换热性能优于圆形导流筒换热器;8种换热器模型中,支撑板间距400mm、三叶孔高3.3mm(模型4-2)的换热器综合性能最好,支撑板间距400mm、三叶孔高1.8mm(模型2-2)的换热器综合性能最差。
    内置开孔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强化传热实验
    何长江,关昌峰,张震,何立臣,阎华,杨卫民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89-3193. 
    摘要 ( 7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对内置不同孔径开孔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过渡区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比分析了转子开孔孔径对其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内置S=0.37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努塞尔数比内置S=0以及S=0.2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高出9.5%和21%左右,阻力系数高出9%左右。而对于综合性能而言,内置S=0.37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综合评价因子大于内置S=0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综合评价因子,内置S=0.2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综合评价因子最小。综上可得,较大直径的开孔能提高转子的综合性能,但是较小直径的开孔反而会减弱转子的强化传热综合性能。
    分级式冲击磨制备玉米秸秆粉体工艺参数
    王晓天1,刘传慧1,陈海焱2,孙权2,赖小林1,宋金仓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94-3196. 
    摘要 ( 8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级式冲击磨是应用十分广泛的超细粉碎设备,但目前对分级式冲击磨的一些工艺参数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为了得到科学、合理的分级式冲击磨的工艺参数,本实验选用切断的玉米秸秆作为实验原料,用锤片式破碎机对其进行破碎并过筛(筛网孔径4mm),通过分级式冲击磨对粗破过筛后的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实验考察了二次风风门开闭情况、锤头数量、锤头周向速度对玉米秸秆粉体产量及设备单位能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次风风门全开时,粉体产量比二次风风门关闭时提高43.6%;锤头数量为8个时,粉体产量比锤头数量为4个和16个时高,单位能耗比锤头数量为4个和16个时低,但差距并不明显;锤头周向速度为130m/s时,粉体的产量比锤头周向速度为120m/s、110m/s、100m/s时高。
    有机磷酸稳定剂对双氧水绝热分解特性的影响
    朱希增,朱顺兵,刘新华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197-3202. 
    摘要 ( 9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有机磷酸稳定剂对双氧水的作用,利用绝热量热仪VSP2(vent sizing package 2)进行了不同浓度的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分别与纯双氧水以及含0.01% Fe3+的双氧水的放热测试,得到其在绝热条件下的热力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样品在起始温度为25℃时到达最大温升速率的时间TMRad。结果表明:有机磷酸稳定剂能有效抑制温度、Fe3+对双氧水的催化分解作用,降低双氧水发生热失控的风险。双氧水的起始分解温度T0随着ATMP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在质量分数为0.04% ATMP的影响下,双氧水的起始分解温度T0可由50℃提高至115℃。
    偏心组合桨搅拌槽内层流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
    梁瑛娜1,2,高殿荣2,拜亮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03-3209. 
    摘要 ( 8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处理高黏流体和对剪切敏感介质的层流搅拌槽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建立了描述双层组合桨搅拌槽内高黏非牛顿流体层流流动、混合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Laminar模型、多重参考系法(MRF)和示踪剂浓度法对其流场特性、示踪剂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搅拌槽内轴向速度曲线、示踪剂浓度响应曲线和混合时间。结果表明:中心搅拌中间面将介质阻隔在各自的半层内运动,偏心搅拌介质作全局运动,轴向混合能力突出;转轴中心搅拌依靠上下半层浓度差的增大向下扩散,转轴偏心搅拌通过不对称结构扩散示踪剂,叶轮相对转轴偏心搅拌则利用叶片的不对称分布;距离加料点较近和较远的监测点浓度响应曲线因振荡和调整,混合时间较长,处于中间面的监测点拥有最短的混合时间。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Fluent数值模拟与优化
    蔡会勇,刘永红,李婷,于兴峰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10-3214. 
    摘要 ( 9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Fluent技术对25L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内气液两相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提升管直径(0.006m、0.009m、0.012m、0.015m、0.018m、0.021m)和反应器容积负荷[8.64kgCOD/(m3?d)、10.08kgCOD/(m3?d)、11.52kgCOD/(m3?d)、12.96kgCOD/(m3?d)、14.40kgCOD/(m3?d)、15.84kgCOD/(m3?d)]变化对其内循环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反应器容积负荷为11.52kgCOD/(m3?d)、提升管直径为0.015m时,该反应器内循环量达到最大值0.0079m3/h;②当提升管直径为0.015m、容积负荷为12.96kgCOD/(m3?d)时,该反应器内循环量增幅达到最大值9.28%,通过拟合获得了内循环量Y与产气量X间的经验关联式为Y=1.0514X+0.004。
    粒度对赤泥直接还原动力学的影响
    葛琦1,王恒1,2,满毅1,李富杰1,庞立伟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15-3220. 
    摘要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得出粒度对赤泥在煤基条件下等速率加热过程中的直接还原反应的转化过程及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采用热分析技术、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赤泥在直接还原过程中的热行为和不同条件下焙烧产物中铁矿物的存在形式等。实验结果发现,煤基条件下的直接还原反应主要分为赤泥脱水和铁氧化物还原两个阶段。通过计算得出了这几种粒度的赤泥的还原度,同时运用Coats-Redfern积分法推断出了试样在各个阶段的最概然机理函数和活化能、频率因子等反应动力学参数,并且用Flynn-Wall-Ozawa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能源加工与技术
    半导体Z反应光解水制氢的光能转换效率及研究进展
    黄颖1,2,闫常峰1,2,郭常青1,黄诗琳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21-3229. 
    摘要 ( 1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介绍人工半导体Z反应的原理,综述该类型反应体系,包括模拟PSI催化剂(PS1[H2])、模拟PSII催化剂(PS2[O2])和介体(mediator) 应用于人工模拟光解水制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此三者在Z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电子传递机理的发展现状,并通过估算不同介体的光能转换效率比较各反应系统的优缺点,指出无介体Z反应系统的电子传递机理、非贵金属助剂的制备、在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和光电催化中的应用是未来Z反应研究的重点。
    聚吡咯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杨美妮1,2,林瑞1,2,张路1,2,范仁杰1,2,马建新1,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30-3237. 
    摘要 ( 8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吡咯(polypyrrole,PPy)具有长链状共轭结构及多孔的载体形貌,且显示出高电导率、良好稳定性和无毒等优点,但PPy结构疏松且热稳定性和导电性不如碳材料。本文简述了PPy修饰载体后能为催化反应提供高效的电子和质子传导网络,并能通过改善载体表面形态更好地分散Pt,提高Pt的利用率。此外,本文还概述了聚吡咯类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中表现出良好的氧还原反应(ORR)性能,且可通过优化合成条件、改变各成分的质量比、热处理或掺杂等方法提高此类非铂催化剂的性能。最后提出可利用M-PPy-C和Pt的协同效应,制备高活性和耐久性良好的Pt/M-PPy-C催化剂。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研究进展
    吴娟,龙新峰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38-3245. 
    摘要 ( 9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对缓解全球资源紧张和改善环境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规模高温无损储热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显热储能、潜热储能和热化学储能3种热能储存方式的比较,认为热化学储能方法由于储能密度高,且可长期在环境温度下无热损储存,因而为太阳能热发电中的高温热能储存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并对热化学储能在太阳能热力发电的应用上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综述了几种有前景的热化学储能体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种储能体系的现存问题。根据热化学储能方法在实用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经济问题,指出了热化学储能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是储能反应器的设计、能量储存/释放循环性能探究、储能体系的选择及热化学储能系统的中试放大研究等。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
    刘成,沈璐颖,徐郑羽,王冉,赵高超,史高杨,代晓艳,史成武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46-3252. 
    摘要 ( 13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卤铅铵钙钛矿(CH3NH3PbX3,X = Cl、Br、I)的结构及其在新型无机-有机杂化异质结钙钛矿太阳电池中的应用,阐述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着重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致密层、钙钛矿吸收层(有骨架层和无骨架层)及有机空穴传输层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材料、微结构及制备方法等方面分析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不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评价了钙钛矿太阳电池各组成部分相应的材料、微结构及制备方法等对太阳电池光伏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介绍并比较了反转结构与柔性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简要讨论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各层材料、结构、有毒重金属的替代、长期稳定性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工业催化
    MgO在WO3/SiO2催化烯烃歧化反应中的作用
    徐峰,姜伟丽,李沛东,周广林,周红军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53-3257. 
    摘要 ( 9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负载型钨基催化剂用于烯烃歧化领域的研究情况,简要介绍了烯烃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以及歧化反应机理,着重介绍了MgO助剂在WO3/SiO2催化的丙烯歧化反应中的作用,如生成活性的气相激发物种、促进1-丁烯异构成2-丁烯、调节酸性以减少副反应以及吸附毒物净化原料等,并对MgO在歧化体系中的作用机理问题进行了部分探讨。此外,还提出了共催化体系的研究趋势,希望能对以后开发高活性的MgO-WO3/SiO2共催化体系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甲烷在Cr改性Pd/Al2O3催化剂上的催化燃烧性能
    苑兴洲,陈绍云,陈恒,张永春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58-3262. 
    摘要 ( 9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Cr改性Pd/Al2O3催化剂上低浓度甲烷的催化燃烧反应,考察了载体CrAl的制备方法和活性组分Pd的负载方法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添加Ce对催化剂高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催化剂结构和氧化还原性。结果表明,与采用沉淀法制备的载体P-CrAl相比,采用浸渍法制备的载体I-CrAl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用NaBH3对Pd负载过程进行还原处理能明显提高催化剂活性,其原因是还原过程加强了催化剂上Pd与载体CrAl之间的作用,通过H2-TPR证明了其还原能力得到了增加;添加Ce缓解了Al2O3高温条件下的烧结,增强了催化剂的高温稳定性。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甲苯异丙基化反应
    冯锡兰,彭慧慧,柳云骐,刘晨光,戴昉纳,刘春英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63-3269. 
    摘要 ( 9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杂多酸PWH/SiO2催化剂,采用高压流动微反装置研究了其催化甲苯与异丙醇烷基化反应结果的规律,关联表征结果确定制备负载磷钨酸的适宜条件为:负载量40%,焙烧温度200℃。其催化甲苯与异丙醇烷基化反应适宜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200℃,甲苯与异丙醇的摩尔比为4∶1,体积空速为2h?1,在此条件下,异丙醇的转化率最高达到92.94%,烷基化反应选择性达83.89%。
    单核及双核叔铵盐离子液体的合成及用于柠檬酸三丁酯的制备
    郭剑桥1,虞宁2,丁嘉1,黄媛媛1,汪青松1,李工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70-3275. 
    摘要 ( 8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成了具有Bronsted酸性的单核叔铵盐离子液体1-(丙酸基)高哌啶硫酸氢盐[HMILS]HSO4和双核叔铵盐离子液体双-(1-高哌啶)亚丁基双硫酸氢盐HMIBL[HSO4]2,用红外、核磁、元素分析及热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产物进行表征。把合成的单核及双核酸性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用于催化柠檬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考察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与其酸强度呈相关性,其中双核离子液体HMIBL[HSO4]2具有较强的酸性和较高的催化活性,当反应条件为n(正丁醇)∶n(柠檬酸)∶n(HMIBL[HSO4]2)=5∶1∶0.05、120℃、反应时间3h,柠檬酸的转化率和柠檬酸三丁酯的选择性分别为98.91%和99.53%,反应后的酸性离子液体可以回收,稳定性好,重复使用10次后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材料科学与技术
    透明聚酰胺的研究进展
    姚臻,周亚单,曹堃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76-3282. 
    摘要 ( 10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阐述了制备透明聚酰胺所需具备的基本结构要素,指出抑制结晶能力及其尺度大小是提高聚酰胺透明性的关键。按照透明聚酰胺的分子链结构特点将其分为脂肪族透明聚酰胺和芳香族透明聚酰胺两大类。针对脂肪族透明聚酰胺,又细分为带有脂环结构、侧甲基脂环结构和直链结构3种类型,对于芳香族透明聚酰胺则细分为含有侧基、不含侧基和具有复杂结构等类型。并进一步评述每一种类型透明聚酰胺的结构特点,力学、热学、光学、耐化学性等综合性能以及各类产品的加工性与应用领域。脂肪族透明聚酰胺与芳香族透明聚酰胺两种材料中,前者具有比较优异的耐候性和耐UV性能,后者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未来对此类透明聚酰胺的研究将会集中于生物降解性、普通溶剂溶解性或超高耐热性等方面。
    短侧链全氟磺酸膜材料
    王学军1,王丽1,张永明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83-3291. 
    摘要 ( 10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高运行温度能够克服氢燃料电池面临的许多困难,短侧链全氟磺酸膜在提高燃料电池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总结并比较了不同侧链长度的全氟磺酸膜在离子交换容量、加工成膜性能、机械强度以及降解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短侧链全氟磺酸燃料电池膜的研究现状。分析表明侧链长度明显影响全氟磺酸膜的综合性能,短侧链因不含醚键及叔碳原子,赋予磺酸树脂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其优异的电导和保湿性能更适合在高温低湿等苛刻条件下应用。提出短侧链全氟磺酸膜未来的研发趋势,包括降低成本、兼顾高电导的同时保持较低的氢气或甲醇透过率、进一步明确传质及降解机理及提高实际运行的综合性能。
    离子液体二氧化碳分离膜研究进展
    赵薇1,贺高红2,刘红晶1,李凤华1,张莹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92-3298. 
    摘要 ( 1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子液体支撑液膜在较大跨膜压差(0.25~0.3MPa)下的稳定性较差,具有较好稳定性的聚离子液体膜和离子液体-聚合物共混膜等逐渐被关注。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支撑液膜、聚离子液体膜、离子液体?聚合物共混膜等离子液体膜CO2分离性能、分离机理及稳定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无机颗粒-离子液体-聚合物共混膜的研究现状。指出离子液体膜的高CO2渗透通量与高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共混膜结构调控难等问题是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障碍,提出开发新的膜材料、改进制膜工艺以减小膜厚、优化膜结构是提高膜的CO2渗透和分离性能,并保持膜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无机颗粒-离子液体-聚合物共混膜兼有较高的CO2分离性能和较好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其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及CO2分离机理的研究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
    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马岩红1,丁昀1,杨庆1,2,3,李鹏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299-3303. 
    摘要 ( 8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渗透技术因其低能耗、耐污染等优势受到国际和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本文对正渗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浓差极化现象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内浓差极化是影响正渗透技术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而制备适当的膜材料是有效改善内浓差极化的关键技术。回顾了正渗透分离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通过不懈的探索和研发,先后成功制备得到不同材料和结构的正渗透膜。重点讲述膜材料在正渗透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众多正渗透膜材料由于条件限制难以推广应用,希望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突破这项技术难题,缩短科研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在膜材料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硼酸三甲酯合成以及制备研究进展
    党亚1,2,李海民2,侯殿保2,杜银玲3,吴辉1,2,陈育刚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04-3308. 
    摘要 ( 1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硼酸三甲酯是众多含硼化合物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有机酯,广泛用于各个行业,但是目前的生产工艺在产率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硼酸三甲酯合成工艺,如直接合成、催化合成、硼氧化物作原料合成、硼的卤化物为原料制取硼酸三甲酯等和一些其他合成工艺方法。介绍了硼酸三甲酯的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和盐析的提纯分离方法,分析各种工艺优缺点。提出了今后研究硼酸三甲酯合成重点要放在直接合成和固定床催化合成上,筛选出较好萃取剂和盐析剂,采用萃取精馏和盐析方法联合提纯分离。
    水羟硅钠石的制备与表征
    戈明亮,陈萌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09-3312. 
    摘要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羟硅钠石(kenyaite)以其良好的离子交换性、吸附性和热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和吸附等领域。本文以高纯度且价格低廉的沉淀白炭黑为硅源、以碳酸钠(分析纯)和氢氧化钠(分析纯)为碱源,水热法制备了高纯度的单一晶相的水羟硅钠石,考察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制备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IR)、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同步热分析仪等对样品进行了测试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kenyaite制备的主要因素,单一晶相水羟硅钠石的最佳晶化合成条件为晶化温度为180℃,晶化时间为24h,所制备的水羟硅钠石形态为玫瑰花形且其热稳定性在350℃以下。
    咪唑鎓化聚醚砜CO2固定载体分离膜的初探
    黄湛,贺高红,代岩,阮雪华,郭慧敏,曾庆瑞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13-3317. 
    摘要 ( 9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以氯甲基辛基醚(CMOE)、1-甲基咪唑(MIm)和聚醚砜(PES)为材料制备了咪唑鎓化聚醚砜(ImPES),并以其为分离层,聚丙烯(PP)为支撑层制备了用于CO2分离的固定载体复合膜。考察了咪唑鎓化程度、聚合物浓度、操作温度和压力对ImPES/PP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咪唑鎓化程度(DIm)对复合膜的性能影响最大,随着咪唑鎓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当DIm大于50%后,复合膜对CO2的分离性能有很大提高。当取代度DIm为64%、聚合物质量分数为20%、测试温度为30℃、压力为0.4MPa时,ImPES/PP复合膜的纯CO2渗透速率为23.92GPU,CO2/N2理想分离因子为65.34。
    氯化锌活化生物质炭制备活性炭及其表征
    俞志敏1,2,卫新来1,2,娄梅生2,3,熊鸿斌3,吴宗杰1,金杰1,2,吴克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18-3323. 
    摘要 ( 9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物质炭为原料,采用氯化锌活化制备高比表面积微孔生物质活性炭,研究了浸渍比、活化剂浓度、活化温度与活化时间等条件对生物质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氮气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生物质活性炭表面微观结构、形貌特征及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浸渍比为3,活化剂质量分数为40%,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90min。在该条件下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为213mg/g,超过国家水处理用活性炭一级品标准。经测试生物质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高达631.2m2/g,平均孔径2.23nm,总孔容为0.352cm3/g;孔隙结构发达,孔径分布狭窄,孔形状为排列整齐的蜂窝状结构,含有大量的微孔,84.4%的孔集中在2nm以内;表面存在醇羟基、羰基、醚、酚等含氧官能团。
    磁性氧化石墨烯固定化果胶酶
    朱珣之1,李强1,2,华楠1,季更生1,2,李天程1,屠洁1,赵翔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24-3328. 
    摘要 ( 1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磁性氧化石墨烯固定化酶的研究鲜见报道,本实验采用水热沉淀法制备了铁磁性氧化石墨烯(magnetic graphene oxide,MGO),通过交联剂固定化果胶酶。采用红外光谱和SEM表征了制备的MGO的活性基团和特性。结果表明MGO具有—OH等亲水活性基团,可以较好地分散在水相催化体系中。磁性氧化石墨烯的蛋白上载量可达1453mg/g MGO,远高于颗粒活性碳,硅藻土和粉末活性炭的上载量。并且研究了酶催化的动力学,酶的催化转化值7.41h?1,催化效率0.98mL/(h?mg),Km7.55mg/mL。固定化酶稳定性明显增强,且重复使用10次活性仍然可以保持在初始酶活的58%。
    生物与医药化工
    不同区域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落结构分析
    杨倩1,蒋阳月1,王小军1,陈英文1,沈树宝1,石利利2,刘济宁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29-3336. 
    摘要 ( 9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纯种分离纯化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差异性。其中,可培养微生物经纯化后对16s 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在Blast中分析后构建系统发育树。分离培养得到的89种细菌大部分属于β-变形菌门(Ba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门(Gama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DGGE分析表明所有活性污泥样品中的菌种丰富度都很高,不同的样品中存在很多相同的条带,是属于所有活性污泥中共有的优势菌群,说明不同的活性污泥系统具有高度的生物相似性;每个地区的样品中也都含有自己的特异条带。并且同一地区活性污泥的相似性大于不同地区活性污泥的相似性,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经济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相关。
    特约评述
    腾冲菌脂肪酶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的表征
    李迅,仲惠,王亮亮,邓若冰,高红,王飞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37-3341. 
    摘要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来自腾冲菌的脂肪酶(LipA)基因(lipA)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含T7启动子)和pTrc99A(含Trc启动子)中,转入大肠杆菌表达,发现Trc启动子更适合LipA的表达。通过热处理和DEAE-Sepharose阴离子柱纯化过程,重组LipA得到纯化,比酶活达到1.9U/mg,重组LipA分子量为42kDa。重组LipA在80℃、pH 4.5时酶活最高,经85℃保温2h,酶活保持60%以上;在pH值4.0~6.0之间,LipA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u2+和Zn2+对酶活力分别有38.9%和69.2%的抑制作用,Mn2+、Co2+和Tween-20对该酶有较大的激活作用;以p-nitrophenyl-laurate (p-NP-C12)为底物时,该酶的Km值为1.5mmol/L,kcat为34.5s?1。
    精细化工
    三硅氧烷超润湿剂及其在植物叶表面超润湿铺展机理研究进展
    林璟,蔡娴芳,卢培朴,廖丽萍,蔡晓敏,刘琴,钱淑贤,郑成,毛桃嫣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42-3348. 
    摘要 ( 8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润湿剂能够显著增大药液在植物标靶表面润湿沉积覆盖率,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提升农作物产量。具有独特结构的三硅氧烷聚醚型表面活性剂呈现出良好的超润湿铺展性。本文综述了植物叶表面的微观结构和润湿性、超润湿剂的结构与超润湿性关系,及从超润湿剂的浓度、溶液中聚集体形态、润湿基底、Marangoni效应、自亲效应等对超润湿性的影响不同角度地揭示了超润湿铺展机理,并对超润湿机理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为今后超润湿剂的设计合成和超润湿铺展机理的深入认识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表面活性剂对离子液体预处理纤维素的影响
    冯圆圆1,李强1,2,3,季更生1,唐玉斌1,李天程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49-3352. 
    摘要 ( 8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离子液体1-甲基-3乙基咪唑磷酸二甲酯([MEIM][DMP])与表面活性剂耦合处理纤维素,考察表面活性剂对于酶解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MEIM][DMP]/聚乙二醇4000(PEG4000)处理的纤维素酶解率比未处理的纤维素高78.2%,比未加表面活性剂处理的再生纤维素高6.5%。红外光谱显示有PEG4000分子特征峰出现,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PEG4000处理再生的纤维素几乎为无定形区。因此,PEG4000参与的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纤维素酶解率,使结晶度降低,从而酶解率提高。
    马来酸酐改性油酸基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李静,蒋剑春,徐俊明,夏海虹,刘朋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53-3357. 
    摘要 ( 10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油酸为原料,经羟基化、酸酐改性、酯化合成油酸基聚酯多元醇,考察了摩尔比、常压反应温度时间、减压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组合酯化试剂对多元醇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高效凝胶色谱(GPC)、热重(TGA)对多元醇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酯化条件为醇酸比n(二甘醇)∶n(羟基油酸)= 1.1∶1,催化剂ZnO量为0.8%,常压、210℃下反应90min,再在180℃下减压反应120min。
    1-甲基-3-(2-甲基环丙基)-1-环丙烯/Cu-β-环糊精(1-MMCPCP/Cu-β-CD)包合物的合成方法
    朱金薇1,王燕2,冯江涛3, 延卫3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58-3363. 
    摘要 ( 11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β-环糊精成功地制备合成得到粉末状1-甲基-3-(2-甲基环丙基)-1-环丙烯/Cu-β-环糊精(1-MMCPCP/ Cu-β-CD)包合物。经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核磁谱(NMR)表征分析证明,得到的1-MMCPCP/Cu-β-CD包合物是1-甲基-3-(2-甲基环丙基)-1-环丙烯(1-MMCPCP)和Cu-β-CD络合物两者分子之间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力结合形成的新物相。以失重法测得本实验所得的1-MMCPCP/Cu-β-CD包合物中1-MMCPCP有效含量为2.4%±0.1%。
    二乙二醇单烯丙基醚的合成新工艺
    曾嵘,刘冬,周宝强,高瑞昶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64-3367. 
    摘要 ( 9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二乙二醇、氯丙烯、氢氧化钠为原料,四丁基氯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不引入其他溶剂,经Williamson成醚法合成了二乙二醇单烯丙基醚[2-(2-烯丙氧基乙氧基)-乙醇]。用红外吸收光谱和1H核磁共振谱对二乙二醇单烯丙基醚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摩尔比、碱用量、催化剂用量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到较优的操作条件为: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80℃、n(二乙二醇)∶n(氢氧化钠)∶n(氯丙烯)=6∶1.2∶1、催化剂用量为氯丙烯质量的5%。在此条件下,收率达86.7%,纯度为99.2%。
    PVAc乳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共混胶黏剂的制备及性能
    曾念,谢建军,丁出,刘军霞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68-3373. 
    摘要 ( 8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性差的缺点,用尿素初步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PI),然后与白乳胶(PVAc)共混合成了共混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胶黏剂。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大豆蛋白胶与白乳胶质量比、共混时间、交联剂质量分数、交联时间对大豆蛋白胶黏剂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确定了优化配比及制备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热压参数。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胶与白乳胶质量比10∶1,共混时间1h,交联剂质量分数1.0%,交联时间1.5h,热压温度120℃,热压压强1.2MPa,热压时间2min/mm,涂胶量250g/m2时,测得胶黏剂的干态剪切粘接强度为2.01MPa,按照Ⅰ类胶合板标准测得湿态剪切粘接强度为1.04MPa,并对优化配方进行了结构与性能分析。
    丙酮肟水解可逆反应的进程分析和过程工艺
    严生虎1,林春昕2,沈介发1,刘建武1,张跃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74-3378. 
    摘要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丙酮肟、盐酸为原料,经水解反应合成盐酸羟胺,研究建立了对水解可逆反应进程作定量检测的HPLC-氧化还原滴定组合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的平均回收率达99.64%,相对标准偏差≤2.04%(n=6)。建立了反应-蒸馏耦合工艺装置,研究和优化了丙酮肟水解反应制备盐酸羟胺的反应-蒸馏过程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丙酮肟与盐酸的摩尔比为1∶2,盐酸质量分数为38%,加热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3h时,丙酮肟原料转化率达到89%左右,盐酸羟胺产品收率达到84%左右。
    资源与环境化工
    新兴污染物对污泥厌氧发酵的影响及其厌氧降解研究进展
    王晓1,严媛媛1,2,张萍3,周琪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79-3386. 
    摘要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中普遍吸附着表面活性剂、药物及个人护理品、雌激素、全氟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和纳米材料等新兴污染物。新兴污染物的存在必然会对以厌氧发酵及土地利用为代表的污泥资源化利用过程产生影响,其自身也会发生降解。本文介绍了上述6种典型新兴污染物在污泥中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其对污泥厌氧发酵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其产生影响的相关机理。同时讨论了新兴污染物在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的降解情况,发现新兴污染物的降解受其物理化学特性、生物降解难易程度、自身浓度、共代谢效应等影响。最后,对今后污泥中新兴污染物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应重点探究新兴污染物在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的降解方法、途径及机理,以利于后续污泥的土地资源化利用。
    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去除含碳固态混合物
    刘冀1,2,冯发达1,2,刘振1,2,黄逸凡1,2,闫克平1,2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87-3392. 
    摘要 ( 10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油发动机尾气中存在大量颗粒物,它易被人体吸入,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其主要成分——碳烟及可溶性有机成分(SOF)等,可通过氧化燃烧的方法除去。本文从柴油机尾气颗粒物的治理出发,介绍了传统的颗粒物后处理技术,包括颗粒捕集器结合再生、微粒催化氧化转化(DOC)、静电捕集等技术。主要介绍了近年所发展起来的低温等离子体(NTP)辅助去除含碳固态混合物(PM)技术,包括等离子体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常见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及等离子体产生的放电类型。此外,根据等离子体反应器的安装位置不同,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等离子体PM处理方法——直接等离子体方法和间接(远程)等离子体方法,后者可避免高温对等离子体过程的不利影响。总结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特点,提出对等离子体辅助PM去除过程的研究可着眼等离子体技术本身,研究各种对气体放电产生影响的因素,为等离子体反应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Fe基离子液体中Schiff碱Co络合物催化氧化燃油脱硫
    高丽霞,戴子林,李桂英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93-3398. 
    摘要 ( 8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离子液体FeCl3/BmimCl与Schiff碱Co络合物CoL组成催化体系,以氧气为氧化剂,噻吩的正辛烷溶液为模拟油,考察该脱硫体系脱除模拟油中噻吩硫的性能。结果表明,最佳脱硫条件为:模拟油25mL;IL-FeCl3/BmimCl摩尔比为1,8mL;O250mL/min;反应温度62℃;CoL0.13g;时间6h,最终脱硫率可达96%(质量分数),脱硫后油品中噻吩含量最终可降到50μg/g以下。噻吩的氧化产物为SO42-离子。离子液体再生4次后脱硫性能开始下降。该脱硫体系对实际柴油中的噻吩硫催化氧化脱硫效果可达100%,该脱硫体系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铅酸电池企业含铅废料湿法再生新技术
    喻文昊1,张伟1,李富元2,王进2,孙晓娟1,胡雅君1,梁莎1,杨家宽1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399-3404. 
    摘要 ( 7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铅酸蓄电池目前仍然占据二次电池的最大市场份额,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铅废料的回收仍以危废公司收集后采用传统火法冶炼再生为主,存在SO2污染严重、能耗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柠檬酸结合氨水为浸出剂的湿法回收含铅废料的新工艺,制备柠檬酸铅前体,经过低温焙烧获取新型超细铅粉,并对该工艺浸出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新工艺的脱硫率能够达到99.9%左右,柠檬酸铅前体经过375℃低温焙烧,可制备氧化度超过93.0%的新型铅粉,与传统球磨氧化铅粉相比较,具有粒径较小、比表面积大等优点。新型铅粉经过循环伏安法(CV)分析,初步显示出良好的充放电的循环可逆性,所制备铅粉可以直接回用制备新电池。本文的研究为铅酸电池企业含铅废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微波辐射下污泥残渣催化甲烷裂解制氢
    刘树刚,邓文义,苏亚欣,沈恒根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405-3411. 
    摘要 ( 8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石英管固定床反应器,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不同功率、气氛条件、粒径以及进口甲烷浓度对污泥残渣催化甲烷裂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残渣对甲烷裂解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增加微波功率和减小粒径均能够有效提高甲烷转化率;污泥残渣在不同气氛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温度特性,其中氮气和氢气氛围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甲烷气氛中,表明甲烷裂解过程中气氛条件是影响反应进行的因素之一;进口甲烷浓度越高,甲烷的转化率越大。反应前后污泥残渣电镜扫描分析及物性参数的比较表明,甲烷裂解后产生的大量积炭覆盖在污泥残渣表面,导致比表面积降低、平均孔径增大,表明污泥残渣活性降低的原因可能与积炭覆盖表面,导致甲烷分子无法与活性中心接触所致。
    产品与市场
    基于TRIZ理论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材料研究进展分析
    刘以成,徐国祥,李俊,刘彤
    化工进展. 2014, 33(12):  3412-3417. 
    摘要 ( 1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材料的重要性、性能要求以及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发明原理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际技术内容,通过TRIZ理论的标准求解过程,即参数选择、矛盾矩阵分析和发明原理求解印证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膜材料性能改进研究的实际发展历程。由求解过程和结论可知,基于TRIZ理论推导过程给出的相关发明原理能够合理预测膜材料导电性、稳定性的发展趋势;通过掌握TRIZ理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寻找对膜材料改进的可行之路。对于质子交换膜而言,至少可以在提纯工艺、遴选工艺以及燃料电池组件协同功能性方面寻找提升性能的途径。
京ICP备12046843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94号
版权所有 © 《化工进展》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编:100011
电子信箱:hgjz@cip.com.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